商业视窗
月度资讯

让国字号不再软

采访·梁冬梅 赵志龙/文·赵志龙 日期: 2006-06-02 浏览次数: 930

 

三年前的一天,凌晨2点,亚运村的一间茶馆里,几个人谈兴正浓。一方是中软总裁唐敏,一方是公司的核心高管程春平、徐洁和程曙光——他们在极力游说唐敏接受一个惊天计划:用中软股份收购母公司中软总公司,实现整体上市。一年后,这一计划顺利实现,并被业界赞誉为整体上市的“第三种模式”。

一个62岁的国企领导人,一个软件业的女性急先锋;在《公司法》出台以前就尝试股份制改革、上市子公司反向收购母公司、吸引微软和IFC的战略投资……当把这一切都糅合到唐敏身上时,让人困惑:做技术出身的唐敏,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国有企业里,聚合各方力量,并始终如一地实践理想?

唐敏太过浓重的知识分子气质,恐怕是外人难以把她和企业老总联系起来的主要原因。有一次在广东,和一位女老板碰面时,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像个搞技术的。”这种浓浓的读书人气质,和唐敏的家庭环境以及工作经历有很大关系。唐敏的父亲唐敖庆,曾任吉林大学校长,是中国第一批科学院院士。而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她,又长期从事计算机科研工作,直到现在,“仍然极其关心技术方面的问题”。

是技术驱动,还是市场驱动?唐敏以及她的团队,究竟造就了一个怎样的中软?

 

创新力

“如果不开拓新的领域,我们会没钱吃饭。”

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唐敏开始了软件创业之路,同时还得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必须把公司养活起来。在1990年进入中软的最初几年里,唐敏作为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卖计算机,这是公司的传统主业,是主要收入来源;二是做软件,带着人马一个一个地去谈项目。就这样,到1994年,中软的软件业务已经从无到有,初见成效,也有了几个大的行业应用。

商业领域的第一个大项目是郑州的一个大百货商场,“也是经过几轮的投标,我亲自去答辩”,终于拿了下来。“大家非常激动,很多人都流泪了。那个项目有几百万,在19921993年,软件项目很少有如此的规模。”

在软件业务初见成效的时候,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问题引起了唐敏的深思。第一,怎么处理PC业务;第二,怎么留住人才。特别是第二点,每每让唐敏心痛不已。“做软件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小的系统可能是半年,大的系统是一两年,然后稳定运行,再进入推广期,没有三五年时间,一个软件、一个领域,是不能进入成熟期的。这个过程非常艰苦,很多人坚持不住,所以那个时候的人员流失也是非常厉害的。”唐敏清楚地记得,自己初到中软时,公司有四五百人,可是经过几年的经营,公司依然是四五百人——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断在替补离开的老员工。软件业靠的是人才和经验,员工频繁流动的背后,是中软人才梯队难以为继的窘境。中软现任高级副总裁崔辉回忆道,当时国企的工资大概是200块,而外企却能开到1200块。问题就出在这里。

中软发展的第一步是甩掉PC业务,“卖PC是一种门槛很低的业务,如果不开拓新的领域,我们会没钱吃饭。”更重要的是,唐敏始终怀有强烈的使命感,“中软的使命就是要发展中国自己的软件和服务业,所以我们不能考虑走其他的路。”

对公司现行体制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公司发展的第二步,“由国家控股,骨干团队和员工参股,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唐敏作为公司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共同倡导了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留住员工,然而,当时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公司法》,都还没有出台。公司首先选择了在中软总公司内部的二级部门进行变革,“当时成熟一个行业,我们就拿出去组建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从1994年底开始,一直到1997年,陆续成立了17个有限责任公司。”唐敏等公司高层不仅要协调各个二级公司的业务,同时还要确定这些公司的经营方向。大部分公司都获得了很好发展,为中软后来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全是小公司,“注册资金3050万,没有一个超过100人的”。

唐敏的学习、创新能力,让中软的财务总监方军敬佩不已,“唐总什么都通,技术、财务、资本运作,有些新东西,接受得比我们还快。”

 

诚信力

“你们中软到底是能做成,还是做不成?”

“我们就是要坚持诚信”,做技术出身的唐敏,更喜欢把这句话落到实处。开始向软件转型的时候,中软在行业内并没有什么名气,但唐敏却满怀信心。“‘中国’字头给了他们(客户)很多的信任。”

不过,国字号也有失手的时候,这也让唐敏更加明白了践行诚信的重要性。中软向医药行业拓展业务时,接到的第一个大单子,是整个石家庄市的医保系统,共有13家医院进入系统,同时要处理整个石家庄市企事业单位的人员数据,信息量非常大。

医保改革试点在当时是一等一的大事,石家庄方面只给了中软不到半年的时间,要求完成整个系统的建设,并向市民宣布了正式开通系统的确切日期。然而,就在合同约定时间到期的前一天,很多设备还没有调试完毕,“在开发的时候,五六十个开发人员都很辛苦,几乎天天加班”,但庞大的数据似乎成为他们无法逾越的障碍。

唐敏去了石家庄,承受了当地领导的严厉质疑:“你们中软到底是能做成,还是做不成?”24小时以后,那13家医院就要开始接待医保患者了。在这24小时里,唐敏没合一眼,重新布置、调人,重新录入数据、核对、传输、调试网络,一个医院接着一个医院去检查。“一辆车跟着我,到处跑,几部手机都打得没有电了”。就这样,在第二天早上7点钟的时候,唐敏打电话给石家庄市的有关领导,“一切OK,没有问题了。”系统在当天顺利开通,而且没出什么大问题,“当时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做事要诚信。”

 

融合力

“你有什么根据,能够带给我们更快速的发展?”

就任中软总公司总经理之后,唐敏开始了第二次创新。“因为预感到软件产业的导入期基本上快要结束,要进入发展期,中国的信息化开始起步了。仅仅靠小公司的各自发展,已经不能撑起‘中国’的字头。”唐敏希望把这些公司整合起来上市,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要对此时的中软进行整合,与当年进行股份制改革相比,阻力更大于动力。经过几年的自由发展,这些小公司都活了下来,而且发展的不错,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产品和行业领域。因此,当唐敏带着领导班子去和一家家公司对话时,常常遇到很直接的问题:“唐总,你有什么根据,能保证我们跟着你上市,能够带给我们更快速的发展?”

核心问题在于,当时的上市条件下,这些小公司的持股人要坚持个人股份,以保证国有控股。即个人要把优良的股票卖给国家,“我们卖给别人,价格要高的多,可是卖给你(中软总公司),只能卖1.28元”。

唐敏当然不能保证未来就一定成功。但她反复讲形势、讲决心、讲诚意,尽管如此,她依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最早挑出了12家发展方向比较明确的公司,希望这12家能够整合成一个大公司,但只有5家公司响应了我们。”

中软融合网络是当时17家公司里发展最好的一家,从1994年成立,到2000年,它的资产增长了100多倍,从30万增长到4000多万。时任中软融合网络董事长郭先臣对唐敏的支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软网络带头进入新公司,起到了很好的鼓励、示范作用。

每念及此,唐敏就难掩对核心团队的感谢之情。“他们要放弃自己小公司发展的历程,开始融入到一个大摊子里,大家的位置、地位都要有变化,股权也要发生很大的变革。”唐敏认为,正是基于对理念、信念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对国家软件业前途而生的创业激情,实现了核心团队的融合。“中软发展到现在,核心成员基本没有离开。”因为共同愿景而产生的凝聚力和创业激情,一直是唐敏最得意的地方。

中软高级副总裁徐洁是中软的另一员女将,个性极强。一次公司系统工作会议上,唐敏公开批评了徐洁的工作失误,结果不服输的徐洁很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悦。让徐洁意外的是,第二天,在另外一个场合,唐敏又向分公司领导肯定了徐洁的成绩。软件人才讲求个性,唐敏就是这样,对事不对人,以大度、包容的风范,把各路好手聚集在了一起。

 

执行力

“最大的利益就是快。”

奇招频出的作风,很大程度上源于执著的创业激情。唐敏的管理风格,也大大激发了团队其他成员的创造力。一说起整体上市之前,程春平等几位高管的“策动”,唐敏就会流露出创业的激动。

“一开始他们怕我接受不了,因为这种收购对于总公司的管理层有很大影响,他们就告诉我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会面临什么问题。”在茶馆里被几位高管这么一顿泡腾,唐敏又一回没睡着觉,但是左右权衡之后,唐敏认定这是个好主意,“可能利多一点儿,最大的利益就是快,借一个壳肯定比重上一个市快得多。”唐敏第二天去上海出差,几位高管又跟着飞到上海,作了更详细的论证。

一周以后,怀柔的培训学院,中软总公司管理层开会。唐敏在会上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说发展战略到底怎么实现好?”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进行了一天时间。各种各样的方案,都被唐敏找出了不足或缺陷。最后,唐敏抛出了反向收购的方案。“全傻了”,唐敏这样回忆当时场内的情形。在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后,唐敏以不定论的方式结束了会议。过了几天,再次开会,管理层渐渐都想通了。一旦达成共识,马上就开始具体操作。“要剥离40多个公司,审计、评估那么多的资产,国资委上上下下,要形成几百个文件,很快就全完成了。”

先充分讨论、再迅速执行的作风,是中软团队文化的凝练。在一项提议确定之前,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地讨论与分析,在管理层、员工中间达成共识,一旦定论,就会迅速落实下去,把决议变成企业的生命力。

这种出其不意、但又特别开放的风格,也曾让中国国际总裁陈宇红吃过“苦头”。2004年考察美国市场回来后,唐敏首先找来陈宇红,抛给陈一个颠覆性意见:由陈领军,带领中软集团进入国际市场,成就中国最大的能与国际级企业竞争的软件外包与服务公司。此前的陈宇红,把两个人的电子商务公司发展到三四百人,电子政务业务也进入行业十强,可就是没碰过国际市场。陈宇红回答道:给我一点儿时间想想吧。那天陈宇红一宿没睡,夜深了还到外面散步思考。第二天一大早,他来到办公室,告诉唐敏:我决定了,做这件事情。

中软控股中软国际,在动议之初,遭到了很大反对。直到现在,企业内部仍然会有抵触情绪。不过,中软国际目前已经成长为中软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在中软控股之前,中软国际只有五六百人,用了一年时间,就增加到1700人了,“估计很快就会到4000人以上的规模” 。而且这几年每年利润都有40%50%的增长,“是非常好的公司”。

目前,中软国际承载着唐敏国际化的种种构想,唐敏估计,到“十一五”末期,中软应该能够实现“中国软件第一品牌,世界一流知名企业”的核心目标。那是在2010年,距离1980年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中软前身)的成立,正好30年。

 

《英才》:从2000年国家18号文来看,你在1999年就提出了整合上市构想,应该是相当有前瞻性的。

唐敏:我们当时感觉到整个信息化会带动软件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化、Internet的出现,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

《英才》:你当时说服这些二级公司整合到一起的时候,有没有压力?

唐敏:有,因为谁也不能说就一定能成功。但是,第一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是适应发展潮流的,这一点我还是有自信的。第二我是觉得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

《英才》:中软上市之前,原来有些不愿意参加的子公司为什么又要求加入?

唐敏: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的整合过程,5家整合成1家公司,而且大家都这么齐心地来策划业务的发展,这是一种非常欣欣向荣的气象。实际上,我们从20008月组建,到20025月挂牌上市,一年半时间就通过了发审委的审查。

《英才》:你的战略目标总是超前,和个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唐敏:北大物理系的学习经历非常重要。物理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软件编程也非常强调逻辑,错一个环节都不行。

《英才》:为什么要控股中软国际?

唐敏:中国的软件市场仅占国际市场的2%左右,不借助资本平台的力量,不借助产业的整合,仅仅靠自己的滚动,中国软件业很难发展成一个大规模,并在国际上变得有竞争力。印度差不多几万人的公司已有十多家了,而我们连超过5000人的公司都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包括国际资本,才能尽快造就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

《英才》:为什么把微软的投资,以及外包业务都放在中软国际?

唐敏:这个不光是为了中软,而且是为了中国软件产业,一定要做出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这不仅对中软有意义,对中国软件产业也有重要意义。因为我们现在没有一个公司能够和印度的公司去竞争,而靠我们自己的滚动发展,实在前途有限,也许10年以后,机会就没有了。中软国际有国际化的资本平台,最有可能去实现这个目标。

《英才》:你是否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唐敏:我早都给CEC有建议了,我想我这个团队已经不成问题,即使我下去,我们这个团队也能够带领中软一直往上走。

《英才》:一路走来,你非常强调激情和理想,将来离开中软后,其他人还会坚持你的这种理想吗?

唐敏:一定会的。现在,我们的团队是一个理念、价值观已经非常一致的团队,我觉得他们也是一批非常务实的人,最大的特点,都是做业务出身,非常朴实、踏实,最大的短处也可能就是眼光问题。但是这几年,我觉得通过和团队一步步往大的发展,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到几千人,眼看着我们的目标就是往上万人走,所以他们的眼光也在提高。而且现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已经越来越清楚,更重要的是能力也越来越强。

《英才》:中软什么地方最吸引人?

唐敏:事业的舞台,这个公司里,只要他有才能,最后都会充分发挥出来。另外一方面,从中软的技术人员来说,我们要想在这个行业里保持竞争力,中软必须有一流的技术,所以很多年轻人到这里来,能学到很多先进的技术,价值的提升是最快的。

《英才》:执行力你很看重?

唐敏:不能执行的人,没有执行力的人,我们就要调掉。因为我们现在每年中层干部都要考核,高管也有上下,中层干部每年末位淘汰。

《英才》: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年轻人你有什么忠告?

唐敏:真正能记得国家的事情,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把我们的产业做好。有些人很聪明,很有才智,但如果太短视,也可能反被聪明误了。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