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观察
特别企划
怀揣4500万美元黯然回家
王悦承 日期:
2005-03-02
浏览次数:
776
全球商界最具影响力的女CEO,在大年初一被炒了鱿鱼。为什么?有人认为是栽在超级并购手里,有人认为是背叛了惠普模式,更有人认为问题出在性别上。
那是农历大年三十的晚上。当世界华人正在欢天喜地辞别猴年之际,全球第二大计算机集团惠普公司的董事会,在其CEO卡莉·菲奥莉娜的年夜饭上,增添了一道不光彩的菜色——炒鱿鱼。
在此一个星期之前,2月出版的《英才》刚撰文称“在她执政的20个季度里,有7个季度没有能够达到华尔街的期望值。于是,有人开始对菲奥莉娜失去了耐心……如果稍有差错,她将极有可能成为欧美商学院的负面教材。”结果菲奥莉娜不幸被言中。
即便是尴尬的退场,菲奥莉娜亦一如既往地被欧美各大媒体激情拥抱。关于她被辞职的报道,明显超过了同期发生的两宗世界500强新闻,包括宝洁570亿美元收购吉列、以及西南贝尔160亿美元收购AT&T。吉列占有全球60%便利刮胡刀市场,而创立于1885年的AT&T一度被视为美国企业的象征。
谨请不要为菲奥莉娜哭泣。在搬离惠普CEO办公室的同时,她也把约4500万美元带回了自己家里,其中包括估值2350万美元的股票期权,及2140万美元的离职费。而且,她完全可以在将来赚到更多的钱,作为美国前20大上市公司的第一位女CEO,她在从1999年开始的六年任期里出尽了风头,变得就像好莱坞明星一样家喻户晓。更有人诙谐地说,由于曾跟加利福尼亚州州长阿诺·施华辛格有过合作,菲奥莉娜甚至可能会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总统,前提是希拉里·克林顿颓然折戟。
至于要不要为惠普哭泣,那是另外一回事儿。陪伴菲奥莉娜离去的,很可能是两家久负盛名公司的磨难。一家是惠普,其业绩表现太不如人意;另外一家是康柏,已经被惠普收购。
栽在超级并购?
在结果导向的现代企业里,菲奥莉娜被辞掉的头号原因当数业绩不佳、战略不明确。正如《英才》2月刊指出,惠普并没有实现当初190亿美元收购康柏的理想效果。
现在,惠普在截然不同的两个战场同时开火。一方面,它要在PC市场与戴尔进行赤裸裸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它又要在企业高端市场与IBM展开激烈的比拼。至少从目前来看,惠普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平衡点(或者根本就没办法找到),它在这两个领域明显处于下风。而且又一警钟敲响,因为占据其总利润超过70%的打印机业务,也正逐渐遭受戴尔的威胁。
事实上,早在2002年合并康柏之时,菲奥莉娜就与惠普董事会埋下了不和的祸根。当时,沃尔特·休利特——惠普合伙创始人威廉·休利特的儿子,同时也是惠普的最大股东——坚决反对收购康柏。沃尔特认为,这项收购压根儿就毫无意义,它并不能帮助惠普成为可以在规模和影响力方面与IBM媲美的全球性公司。
菲奥莉娜被炒,很大程度上说明沃尔特当时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回到2002年,菲奥莉娜却用她的个性和管理风格,压制住了沃尔特的反对意见,并且想方设法让基金经理投赞成票,从而以51%对49%的投票率,促成了对康柏的收购。
华尔街对那些大型企业的合并,总是战战兢兢。就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美国在线破天荒地收购了时代华纳公司,但是网络经济的崩溃,加上两个公司的文化冲突,后来人们认定这是一个失误。现在,合并后的公司已经把“美国在线”从名字中去掉。1999年,美国Quest公司以560亿美元收购了West公司,但是公司却背上了170亿美元的巨大债务。
在菲奥莉娜宣布辞职那天,惠普公司股票价格却上扬了12%。这似乎表明,华尔街人已经巴不得她早点下台。
动摇了惠普模式?
但是有分析师指出,比超级并购更为深层的原因,是菲奥莉娜的个性与惠普企业文化的冲突,或者说与惠普模式的背道而驰。
没错,当初惠普董事会之所以要史无前例地请来空降CEO,就是希望这名CEO能够给惠普模式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他们最终找到了菲奥莉娜。在早期,菲奥莉娜也说要“保留住优秀的地方,剩下的重新改造”。
但事实上发生的是,菲奥莉娜几乎改变了一切东西。她从上到下的管理风格,并不是惠普所需要的,尽管此时的惠普再也不是威廉·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时代的惠普。
现在,也许是惠普董事会重拾起老惠普哲学的时候了,正是这些老哲学使惠普成为了硅谷文化的象征。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惠普模式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惠普成立之初的表达是“员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a company's workers are its primary asset)”。
这种观念赋予了惠普员工强大的动力。很多创意和想法都是从下往上传达的,管理人员被要求深入到企业基层,由一线员工来作决定。于是,众多规模小但富有竞争力的小团队,往往能制定出有效的方式来进攻新市场。
在这种模式下,CEO要做的事情就是雇用到合适的员工,为他们提供工具,并且提供激励,然后让他们自由发挥。但是需要弄清楚的是:真正的惠普模式,并不是所谓的民主管理。在这种模式中,每一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部门主管需要作出决策,然后在部门里通过类似于自治的方式来推进。到了年终,他们要战战兢兢地接受戴维·帕卡德的审查,一旦没有达到目标,这个部门就会被取消。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取得了成效。从1938—1998年,惠普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0%,并且没有出现过亏损。这创造了美国企业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
但是到了过去十年里,惠普已经从众多小规模技术业务的发明领导者,发展成为数不多的几个关键市场尤其是PC市场的巨人。当边际利润趋薄时,惠普就很难像过去一样为员工提供高水平的激励。更为糟糕的是,很多惠普员工已经习惯性地把这些激励,比如说公司专用车,看成是一种应有的东西,而不是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而获得的奖励。
同样,菲奥莉娜总结说,惠普多个管理部门的众多态度,使得公司很难向投资者和客户发出一致的声音。于是,她大幅削减了部门的数量。但是,尽管竭尽全力,她并没有能够在整个庞大的公司里,全面推行重组计划。这些计划在纸上看起来是冠冕堂皇的,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这些计划往往没有被执行。
不幸的是,除了重组计划在执行方面遭受挫折以外,菲奥莉娜大大挫减了员工的士气。很多惠普员工不再认为他们身在一个特殊的企业,而开始认为他们工作只不过是为了拿到一份工资。他们对公司失去了信心,因为他们感觉到惠普对他们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改变。
过去,惠普的两位创始人会经常在公司的饭堂吃饭,并且从这桌走到那桌,跟员工们聊天。菲奥莉娜在自己的办公桌吃饭,就连总部的员工也很少能够见到她。而且,如果那位员工要跟她见上一面,需要提前几周时间来预约。
这在惠普与康柏的合并中被证实了。在合并之初,管理层宣称要裁减1.5万人,但是内部人士称最高可以达到3万人。这使得员工忧虑万分,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都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大规模裁员。
因为她是外来的女性?
如果菲奥莉娜是男的,那么会遭遇不同的对待吗?
很多管理专家都说不会。他们认为,对康柏的收购失误和业绩的糟糕表现,是导致CEO下台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性别。不少人还指出,惠普竭力避免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
但是,这些专家也指出,菲奥莉娜的突然辞职,会给女性管理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他们认为,菲奥莉娜的性别,将会扩大这个事件的影响力,给那些怀疑女性管理者能力的人提供新例证。
“失败不是传染病,但是这是女性管理全体遭遇的一点小挫折。”西北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沃尔特·斯科特说,“仍然有很多人觉得女人的成就不如男人大,现在他们会摇头叹气说,‘我早就跟你们说过’。”
一些研究女性事务的专家说,这个挫折是巨大的。“也许她是男性,你可以肯定她的辞职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关注。”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希拉·惠灵顿说,她原来是一个妇女研究机构的主席。
在辞职之前,菲奥莉娜是世界500强公司中8名女CEO之一。由于数量稀少,使得她们格外引人注目。“卡莉下了赌注,但输了。”惠灵顿说,“要是男人这么做,人们会说,‘至少他是很勇敢的,毕竟他尝试过了。’但是对于女人,人们就没有那么慈悲了。所以说,这个商界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失败,对于其他女人来说是一个打击。”
撇开公众关注率不计,很多管理权威说菲奥莉娜在惠普的失败,与性别偏见相比,更多的是因为她是一个外来人,并且空降到了一个难以改变的文化环境中。他们举例说,施乐女CEO安妮·玛尔卡西能够使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她一直都是在施乐公司工作。
“安妮·玛尔卡西是一个内部人,她知道施乐的价值观。我也亲眼看到施乐的人们愿意围绕在她身边。”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实践教授威廉·乔治说,“卡莉是一个外来者,她融不进去。以前威廉·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会经常在实验室周围走来走去,但是卡莉喜欢大型论坛和公众会议,她没有跟人们在一起。卡莉很想在这个分散化的公司树立一种中央集权式的风格,在一个工程师文化渗透很深的文化中树立起一种营销文化。于是,她的方式就跟休利特的文化互相抵触。”
另有一些管理学教授认为,菲奥莉娜的女性身份也给她的事业带来了不少帮助。“我想她的女性身份使她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即别人都想确切知道她得到了公平的机会,这样就没有人会说她被性别歧视。”北加州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本森·罗森说,“在教育方面真的没有什么性别歧视,而对于女人成为CEO的机率,这个事件的影响也只是中性的。”
仍然有很多熟悉菲奥莉娜的人说,她的个性并不适合在惠普工作。他们说,惠普更强调共同掌权而不是分级管理,更强调自治而不是监管,更强调创新而不是包装,更强调低调而不是高调。在那种环境里,菲奥莉娜能交到的朋友并不多。
“卡莉实际上是在冒险,她的风格是强硬而无情。”惠灵顿说,“如果她变得安静一点、沉着一点、有城府一点,那么她也许能呆更长时间,博得更多员工的好感,赢得媒体更和善的对待。”
但换做是男人不也一样吗?“女人往往被认为是协调员和团队建设者,但那不是卡莉的特点。”惠灵顿说,“她是一个强硬的老板,苛刻的批评家,严厉的法官。现在,女人仍然不会因为这些特性而得到嘉许。”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