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四大校企集团之一的青鸟系正在焦头烂额。
2005年6月17日,上交所发出了措辞严厉的谴责公告,北京天桥北大青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董事长徐袛祥,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董事长周燕军,对重大不利事项未及时披露。
与此前无关痛痒的谴责相比,此次青鸟系的代价很严重,北京市和潍坊市政府分别把这一事件记入到青鸟系的诚信记录里,中国人民大学的崔勇博士认为,这会影响到青鸟以后的贷款和对外收购。
青鸟系两公司要隐瞒什么?
从公告中涉及的事件来看,主要分三类,一是青鸟天桥(600657)、青鸟华光(600076)同大股东北大青鸟及其关联方的资金占用和往来,未进行必要的审议,也没有在2004年度报告中披露;二是对逾期贷款事件导致的法院查封资产,青鸟华光未及时披露;三是青鸟华光在还贷困难的情况下,饥不择食,未经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擅自将配股募集资金余额7000多万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对青鸟系的问题,一位证券界资深人士认为,不及时披露算不上什么大罪,但是如果挪用配股资金则涉嫌违反《证券法》,应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
看来,青鸟系的麻烦惹大了。难怪大股东在信息披露上采取了“打死也不说”的策略。
而事实上,青鸟系的资金紧张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如此高危公司难免不受到监管层的密切关注,青鸟的高管们却坚持鸵鸟政策,显得很不明智,不但得罪了监管层,也让那些认真读其年报的投资者们感到很受伤。
中国人民大学一位产业经济学的教授认为,青鸟系混到如此田地,与其扩张过猛不无关系。
业绩跟不上偿债进度?
几年来,青鸟系仅投向广电领域的资金就超过20个亿,但大把资金撒下,却没见什么回报,据披露,到2002年底,北大青鸟的账面负债就达到49个亿。为了避免还债危机,大股东不得不加剧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
无休止的资金掠夺,逼得上市公司走上借新债偿旧债的绝境。
据披露,2003年6月底,青鸟天桥短期借款超过15个亿,而账面上的货币资金还不到8000万。为了偿还到期债务,青鸟天桥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北大青鸟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只好举新还旧,仅2003年10-12月间就申请贷款达到2.4个亿。北大高科更是在最后三个月来了次龙卷风,负债总额急剧增长到28亿以上。
上市公司的财务结构危如累卵,北大青鸟却不肯就此放手。
据统计,仅2004年前8个月,北大青鸟与北大高科(000004)及其关联方的资金拆借高达218笔,涉及金额数10亿元。2004年第三季度,青鸟华光的其他应收款账面净值,三个月内增加了3个多亿。
青鸟系负债累累,业绩却跟不上偿债进度,终于陷入还不了债的僵局。
2004年9月,青鸟天桥子公司上海青鸟因借款9000万元逾期未还,被银行起诉;同年12月,因对关联公司沈发展(0747.HK)的2亿贷款担保承担连带责任而又无力偿还,北大青鸟所持青鸟天桥的股份被全部冻结。到了2005年2月初,大股东的这笔股份刚刚解除冻结,就立刻被继续用来银行借款的质押担保。
负重青鸟怎能飞翔?
面对大股东如此作践,上市公司为了自保,也开始向大股东提要求。
2005年6月11日,青鸟天桥对外公告,董事会全票通过了清理关联方占用资金问题的议案,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大股东在2005年底尽量把占用的资金还清。
但是,大股东也剩不下多少好处,精卫填海般地向广电产业扔钱,没赚到多少回报,反而拖累一众上市公司,闹个声名狼藉。
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指出,从资本市场筹来钱去做实业本不是坏事,但产业投资需理智行动,量力而为,如果大股东一意孤行,拼命扩展版图,甚至不惜牺牲股民的利益,则早晚要自点天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