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发行量“雄霸全球”,外汇储备量“冠绝古今”,再加之近几个月来CPI的波动,国内对通货膨胀的忧虑情绪近来持续加温。
但中国经济正处于触底回升时期,充裕的流动性能够为经济复苏提供资金支持。如果收紧流动性,对于刚回暖的经济,很可能又是一瓢凉水。
那么,一旦通货膨胀抬头,货币政策将面临两难的抉择——究竟是“紧”,还是“松”,这是个不易回答的问题。
通胀预期渐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3月我国CPI重回“2”时代,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7%,非食品价格上涨1.8%。
相比较2月CPI同比上涨3.2%、创十个月以来新高的表现,食品价格的下降对拉低3月CPI起到了关键作用。2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0%,影响CPI同比上涨约1.98%。
“CPI从长期看属于货币现象,而短期看它的变化和货币没有关系,近期的变化仅仅是季节性因素导致的。”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
经济学者马光远分析认为,春节错位以及菜价的暴涨,促成了2月CPI进入“3”时代。但核心原因还是我国在稳增长政策背后投放过多货币,因此今年通胀形势不容乐观。不论货币发行与CPI的涨幅之间是否存在十分明确的因果关系,单货币发行量的增长就不容忽视。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到103.61万亿元,位居世界首位,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这一数字较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上涨了118%。
与此同时,外部资金的流动同样“汹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年初的新增外汇占款已经达到6836.59亿元的记录,这一增量竟然超过2012年全年的4000多亿。
社科院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向《英才》记者分析道,外汇占款增高的背后,可能与央行修复资产负债表、机构或企业的财务行为有关,原因比较复杂,但预计今年不会发生趋势性的重大变化。
滕泰则表示,造成外汇占款激增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息差交易”存在极大可操作性以及其仍明确的前景。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僵化状态,境内外存在明确的息差,外资可以在海外进行低成本融资,再进入中国投资,即可获得回报。“高额息差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外汇占款的增加恐怕只是一个开始,热钱的流入将会持续。”
“考虑到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表现,使得目前人民币仍存在继续升值的预期,这也将继续加剧外部资本的流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茉楠对此进行了预警。
她还指出,由于前年的基数比较高,因此,去年整体CPI在3%以下,但并不代表CPI的水平就已经恢复正常。虽然去年我国的M2控制总体还比较好,但是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却比较快,因此全口径统计下的流动性仍然比较大。另一方面,外汇占款的激增也表明外来通胀压力正在增强,全球市场仍处在货币超发的预期背景下,所以国内通货膨胀的预期一直存在。
紧箍咒还是松箍咒
为应对又一轮通胀压力,央行的货币政策将会如何操作?
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今年的货币政策趋紧,但总体仍然稳健。不过业界专家却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
杨涛告诉《英才》记者,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有所增加,一是外部输入型压力,即全球货币泛滥造成的后果,也是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问题;二是换届后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或许在短期内重新引发产出缺口,造成物价上涨压力。从整体上看,2013年的实际通胀率可能比去年有所上升。
面对经济增速下滑、通胀压力显现的双重矛盾,杨涛认为政府今年仍会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但其内涵将会有所转变——稳健货币政策的姿态将更加“中性”,体现出保守特征。比较上半年和下半年,如果今年中期通胀压力持续上升,可以预见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会相对更紧一些。
滕泰则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进一步紧缩。金融抑制导致中国资金价格很高,虽然拥有着全球最大的货币储蓄,但是却形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比如中小企业倒闭、股市长期低迷均受累于此。
据渣打银行统计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信息指数显示,我国2012年的数据从一季度的57.63下滑到了四季度的47.28。另截至去年底,温州当地实际濒临倒闭企业至少一两百家,而申请破产的企业拍卖资产都不够偿还银行贷款和利息的。
“如果再运用宏观工具进一步进行紧缩的政策操控,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滕泰的逻辑是:国内的紧缩会导致资金价格偏高,资金价格高企则会吸引热钱进入做息差交易。为了维护汇率的稳定,央行就需要收购外汇,即发行人民币,最终人民币一旦被认为超发,央行又会动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此一来这将是恶性循环。
“在这一循环体系中,汇率的弹性可以进一步扩大。另外,不应把物价的变化简单理解为货币现象,微观的供给变化不应是央行制定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参考。”
中信银行总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则对《英才》记者表示,3月CPI远低于市场预期,基本否定了年初颇为盛行的CPI将进入另一轮上行周期的观点。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到了下半年,可能呈现出中性偏松。
由于对今年通胀形势的判断存在分歧,因此货币政策如何运用自然也成为了争论的焦点。理论上的货币政策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已经将物价稳定当成了货币政策最主要的目标。
杨涛表示,预计今年货币政策走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通胀问题,其次是就业和增长。当然在此过程中,境外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周期,以及国际资本流动,都会影响货币政策选择。
张茉楠则表示,在当前经济复苏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今后的货币政策应当避免大放大收的操作。像之前的调息、调准都将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并不合适,而应当使用一些正逆回购、票据的投放和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