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榜单
首要影响力

中国建材的主战场

文 | 本刊记者 丁景芝 / 图 | 梁海松 日期: 2021-12-14 浏览次数: 178

2021 年以来,碳纤维普遍涨价 30%-40%,且随着下游 风电叶片大爆发,碳纤维这一“材料黑金”更是一束难求, 用户拿着钱到处求买,厂家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销两旺、卖断货。 

这种情况对于麾下有碳纤维资产的中国建材集团应该是 件好事,可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却对《英才》 记者这样说,“做材料工业关键是把材料做出规模。碳纤维被 称为‘材料黑金’,其实并不是说东西多好,而是暗指量小价 高。水泥量大价优,今年前三季度,为集团创造了上百亿元 的净利润。” 

而对于未来碳纤维产业的长期战略,周育先有自己的思 考,“在碳纤维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那么 下一步就需要考虑如何让材料惠及民生、惠及行业、实现规 模量产把成本降下来,这是用产业的思维来做材料,也是央 企的担当和使命所在。”9 月 12 日,中国建材旗下国内首个 万吨碳纤维生产线在西宁建设投产,以满足光伏、风电、氢 能等新能源产业需求。 

做量大价优的材料是中国建材一以贯之的产业追求,在 这样的追求下,公司的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纤维、风 电叶片、水泥玻璃工程技术服务等 7 个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 一,水泥和玻璃工程技术服务海外市场占有率达到 65%。同 时中国建材在高性能碳纤维、液晶显示玻璃基板、氮化硅陶 瓷材料、人工晶体、特种水泥、锂电池隔膜等高精尖新材料 领域,突破海外技术封锁,并成功实现量产。 

“我们的材料要面向大众,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要惠及 民生,而不只是面向国家重点工程。”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周育先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要把一 种新材料变成一个量大面广的产品,就一定要不断技术创新, 不光是解决有无的问题,更重要的能够实现制造技术规模化, 实现成本最优,让老百姓用得起。” 

连续 11 年登上《财富》世界 500 强,2021 年排名 177 位, 排名逐年提升。中国建材继续稳坐全球建材行业榜首,不断 突破“卡脖子”新材料,致力于让更多的新材料“飞入寻常 百姓家”。 

作为我国建材领域的唯一的央企,中国建材在新的历史 时期开启了驶向成为世界一流的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新航程。 近 5 年来,中国建材的企业规模迅速壮大,集团营业收入从 2612 亿元增至 3941 亿元,增长 51% ;利润总额从 76 亿元 增至 306 亿元,增长 3 倍 ;净利润从 50 亿元增至 201 亿元, 增长 3 倍,利润增速远大于营收增速,企业运营质量不断提升。 

而支撑材料企业业绩腾飞的必然是对技术创新的孜孜以 求。不过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毅力与韧性, 碳纤维研发花费十多年时间,而支撑数十年如一日的研发的 正是中国建材对于“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使命以及发展新 材料的产业梦想。 


从“天价”到“量大价优” 

“新材料的技术研发是很难的,集团碳纤维的技术攻克花 了 10 多年时间投入数十亿元,不断投钱、投人、投资源。新 技术在从 0 到 1、从 1 到量产,我们经常会画一个曲线,中 间会经历一个成果转化的‘死亡谷’,很多院所的新产品都会 在这个点死掉。所以最难的并不是把产品做出来,碳纤维的 产品 10 年前就出来了,但是为了要实现规模化量产,同时降 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花了将近 10 年的时间。” 周 育先介绍。 

“卡脖子”的新材料从研发到量产,一般价格也从“天价” 降到合理的市场价,相当于坐了过山车。周育先却坚定地说“一 定要做量大面广价优的材料”。 

“产品真正的价格是随着成本和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的,新 材料并不一定要贵。”周育先举例,“例如玻璃纤维这种新材料, 当下我们做到 300 万吨的产能,全球市场占有率 30%。之所 以它能支撑到 300 万吨的产能,是依靠在技术领先的前提下, 成本也有优势。事实上,玻纤这些年成本不断降低,售价从 90 年代每吨上万元,到现在每吨只有 5000 元上下。所以到 了量大的时候,相对同类同质的竞争对手,成本优势一定是 关键因素。” 

在光伏产业爆火的单晶硅其实很早就有,虽转换效率高, 但是却因成本居高不下而广为诟病,市场长期被成本优先的 多晶硅抢占,但是随着单晶硅技术突破、成本降低,产业格 局彻底改变,单晶硅成功弯道超车,答案很简单,其实与周 育先的产业逻辑不谋而合,低成本附加高转换效率,产业会 如何选择一目了然。 

只有成本降低,才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玻璃纤维可以 用于民用管道市场,但是如果玻纤比铁、铜、钢等金属材料贵, 那么没有丝毫竞争优势,应用场景也会受限。玻纤管道耐酸、 耐碱,在材料性价比相差无几时,玻纤的优势一定就能发挥出来。所以要把新材料做成量大面广的产品,首先技术创新 解决有无的问题,然后更重要的能够去解决它的制造技术 规模化问题,降低成本。”周育先认为,“我们的新材料要 面向大众,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而不只是面向国家的重 点工程。” 


资本助力产业螺旋上升 

中国建材集团联合国家部委母基金、兄弟央企、地方国 资平台、产业链合作伙伴、金融合作伙伴等建立 150 亿的新 材料基金。这是当前国内新材料领域规模最大的产业基金之 一,这只基金投资存续期限更长,8-10 年的时间,与新材料 的研发周期相匹配,为国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新希望。 

与创新药研发类似,部分新材料的研发也需要 10 年 10 亿,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资金。创新药很幸运,当前 可以通过港股、科创板在没有利润的时候就上市融资,保证 有钱可投入研发,新材料就没有这么幸运。在科技成果转化 过程中,如果无资金投入,死亡率极高。正如周育先所说,“在 从 0 到 1 过程中,就先死掉了。” 

中国建材成立这只基金,主要是为了填平科技成果转化 为产业落地过程中的“死亡谷”,周育先认为,如果要实现 产品量产,需要 3-5 年时间,研究成果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夭 折,通过市场化的资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碳纤维就是如此, 10 年前,中国建材碳纤维的产品已经问世,但是打通生产线, 实现规模化量产,中国建材走了 10 年的时间。

成立基金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国建材主业的转型升级,不 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 能力,还有利于加快中国建材集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这只基金并不只着眼于中国建材、央企或中国,而是应 该眼中有全球”,周育先意味深长的说,“我们会在全世界寻 找我们想培养的新材料产业的种子项目,去将这些项目的‘死 亡谷’填平。我们当前储备的项目里面只有 40% 是自己的项 目,60% 都是外面的项目 , 项目的优质最重要。” 

而在风险防控方面,周育先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中国 建材的定位是材料产业投资集团,聚焦围绕中国建材的主业,所投项目一定是能够实现量大面广的成果,做不出量大面广 价优的材料我们不会投。”周育先认为,“我们的优势是在材 料方面,能够比别人看得准,成本比别人管的低,整体的运 营的质量非常好,有了这个优势,我相信风险一定比较小并 可控。” 

中国建材将自身的产业思维应用到投资中,也得到了大 量社会资本的支持。在推动水泥、玻纤、石膏板等行业的整 合混改中,截至 2020 年底,中国建材以 361 亿元国有资本, 吸引了 1529 亿元的社会资本,撬动了 6000 多亿元的总资产, 有力促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业投资不同于财务投资,财务投资一般追求短期的投 资收益率,而周育先认为,“产业投资一定要做长期主义,我 们挣的不是短钱、快钱,我们要挣的是 10 年、20 年甚至 30 年这样长周期的钱。只要是 10-20 年能够有高于社会平均收 益率的收益,能够做成量大面广,这样的产品就值得我们做。” 

周育先认为,“企业要实现内生增长,就要坚持长期主义 的战略、坚持通过技术突破不断降低成本的产业思维,再辅 以外延并购加合适的资本运作,企业会不断实现螺旋式上升, 最终可能就到了塔尖。” 


从 0 到 1 的突破 

先做大产业还是先技术创新,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 先有蛋”的问题。 

在周育先看来,技术创新是第一位的,是产业的开端。 “中国建材每年要开很多项目,90% 是做不到量大价优的产品, 80% 是做不到 10 亿以上的产品,真正留下的不到十分之一, 很多项目在‘从 0 到 1’阶段就死掉了。”周育先很是惋惜的 说道。 

对于国家而言,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企业进化的第一引擎, 那么真能帮助中国基础工业脱困升级的第二引擎则是新材料。 这些新材料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只能自己突破。 

作为“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突破必然不易,不过每一 次的突破都代表着企业的技术硬核更加强大。26 家国家级科 研院所,3.8 万名科研人员、13500 项有效专利、6 项国家科 技进步一等奖,这些都代表中国建材集团的研发实力,一大 批的新材料在中国建材手中从“卡脖子”到实现量产。 

前有石膏板、玻璃纤维、风机叶片等成熟和优势业务, 后有玻璃新材料、碳纤维、锂电池隔膜等一大批新材料的技 术突破和量产,中国建材的新材料业务已颇具规模。2020 年 中国建材新材料板块营收 794 亿元,净利润 91 亿元。2021 年前三个季度新材料净利润约占集团净利的 41%,新材料的 利润占比不断提升,成为中国建材的第二只“现金奶牛”。 

周育先提到,预计在“十四五”末,力争新材料板块收 入突破 1500 亿,利润突破 200 亿元。 

中国建材的材料研发首先承担国家材料战略布局的使命 和职责,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到目前为止,中国建材的先进 复合材料结构件等保障了天和核心舱、货运飞船二号、神舟 十二飞船、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等重大工程 ;研制的低热水 泥助力白鹤滩水电站打造“无缝大坝”;攻关航空级碳纤维和 预浸料核心材料,获得 CR929 三个机身部段供应商资格,助 力圆梦国产大飞机。 

在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自主研制的高端碳纤维产品在 光伏、风电、氢能方面需求持续爆发 ;中硼硅 5.0 药用玻璃 管,中国建材已顺利批量生产,助力新冠疫苗进入海外市场, 不让中国的疫苗企业“掉链子”;研发中国首片 8.5 代浮法 TFT-LCD 玻璃基板,实现我国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零的突 破,成功进入国内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等创新成果。 

周育先提到,今年“十四五”开局以来,战略新兴产业 的发展也带动上游新材料的需求大增,新材料作为中国建材 的核心业务,要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向高端化、量产化、全 球化方向发展,这将彻底改变我国基础工业的供应链结构。 


“水泥 +”增量 600 亿 

做到全球第一的水泥是中国建材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那么已处于平台期(成熟期)的传统水泥产业如何在新发展 阶段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呢? 

周育先提到,“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在中国实际上从 2012 年开始就进入了平台期,如果没有创新,后面就会步入 衰退期,水泥作为中国建材的一大支柱产业,衰退未免太过 可惜,且水泥在全球用量有限,因此中国建材制定 ‘水泥 +’ 战略,目前来看,水泥产业链延伸出来的产品一年能为企业 创收约 600 亿元。” 

单看水泥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水泥行业普遍面临限电、 限双高、降碳排等政策,产品成本上升,企业面临严峻形势。 中国建材保持战略定力,围绕年初制定的稳华东、推东北、抓西南三大重点战略,深入践行“价本利”理念,带头开展 错峰生产、减量置换、淘汰落后等工作。同时集团企业利用 资源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水泥 +”业务,通过产业链一体 化竞争,打造新的增长点。如此坚持下来,成果显著,前三 季度集团水泥板块贡献了上百亿净利润。 

“水泥 +”是中国建材独创的经营模式创新,让传统产业 发挥新价值。由于有矿山资源,中国建材的产业链向上延展 出“水泥 + 骨料”“水泥 + 商混”“水泥 + 预制品”业务。周 育先回忆,“当时中国建材介入商混时,市场普遍在施工现场 搅拌混凝土,造成周边环境脏乱差,污染严重,而现在都在 使用预先搅拌好的商混,这样既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能 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利用水泥制作过程的高温特性,中国建材做了水泥窑协 同处置城市垃圾、危废的技术突破,将原本需要填埋污染土 壤环境的垃圾变成了水泥的燃料和原料,解决了城市的环保 问题。周育先介绍,在疫情期间,水泥厂协同处置医院医用 垃圾,让医用垃圾对环境及人体危害降到零。当前水泥窑处 置已经有 36 条生产线,专门做危险品、城市生活垃圾的协同 处置,年处理 359 万吨,减少填埋用地 900 亩。另外,在生 产熟料和熟料在磨成水泥的时候,可以加入很多固体废弃物, 譬如钢厂的钢渣、水渣,发电厂的粉煤灰,发电厂的脱硫石膏, 还有磷肥厂的下脚料,中国建材每年约消纳 1.2 亿吨,既降 低水泥成本,也帮企业处理了废渣。 

水泥生产的高温特性还可以用于余热发电,目前已建成 水泥板块余热发电 293 套、装机容量 2197.3 兆瓦,2021 上 半年余热发电量 43.18 亿度,相当于节约 53 万吨标准煤、减 少碳排 139 万吨 ;建成玻璃板块余热发电总装机容量 318.5 兆瓦,全年发电 19 亿度,节约标煤 23.7 万吨,减少碳减排量 63.1万吨。 

周育先提到,“现在水泥厂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标配,绿意盎然、鸟语芬芳,真正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最重要的是 水泥厂发挥一个正面的社会效益,它能够为保护环境、为民 众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这件事情很有意义。这个业务将我 们的技术创新优势、产业链优势最大化,既解决了社会问题, 又解决了民生问题,而且还解决了我们的产业升级问题。” 


资产重组产业落地 

今年,中国建材完成了两件大事,水泥板块、工程板块 先后成功实现资产重组,这两大重组颇受资本市场关注。在 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方面,中国建材很有发言权。 

9 月 10 日,天山股份公告,天山股份通过发行股份及现 金支付的方式,向中国建材等 26 名交易对方购买中联水泥 100% 股权、南方水泥 99.93% 股权、西南水泥 95.72% 股权 及中材水泥 100% 股权等资产,总交易金额达到 981.42 亿元, 同时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 50 亿元,已获得证监会核准 批复。 

本次重组完成后,公司水泥产能提升至约 4 亿吨以上,熟料产能提升至约 3 亿吨以上,商品混凝土产能提升至近 4 亿立方米左右,砂石骨料产能将提升至 1 亿吨以上,产能极 大提高。同时,资产规模增幅 1628.76%,预计营收、净利润 分别增加 1765.30%、858.41%,此事件告一段落,天山股份 将成为 A 股历史上最大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 

工程板块重组从开始到落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2020 年 11 月,中国建材集团的工程板块重组预案披露,中材国际拟 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北京凯 盛 100% 股权、南京凯盛 98% 股权以及中材矿山 100% 股权。 三家标的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水泥工程、矿山工程,与上市公 司主业部分重合,到今年 10 月,工程板块已经重组完成。 

2016 年两材(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合并时双方签订承诺函,要在 3 年内解决内部同业竞争问题,将 内部相同或相似业务进行业务整合,避免子公司之间出现业 务交叉、相互竞争的不利局面。业务整合后,企业的资金协 同价值、业务协同价值、规模经济效应三方面都得以优化。 周育先提到,“集团内部业务重组之后,企业内部竞争问题得 到解决,且能更好的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也会降低成本,使 得行业继续良性发展,虽然不容易,所幸顺利完成了。” 

中国建材是央企改革的先锋队,改革基因也深深植入中 国建材血脉。资料显示,中国建材集团内混合所有制比例达 到 85%。从 2007 就开始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建材从 濒临破产到成为世界领先,造就一批混合所有制的明星企业 和隐形冠军,改革创新助力中国建材破茧成蝶。



独家高端领袖访谈 

产业投资要坚持长期主义

《英才》:做新材料前期投研发投入巨大,但实现量产后, 天价材料也会降成“白菜价”,你如何理解做新材料赚钱难这 个问题? 

周育先 :材料的研发本来就很难,如果只解决从无到有 的问题,赚钱很难。不过按照产业逻辑来做,做到量本面广, 成本极致最低,可能也真的能挣钱。水泥就是“白菜价”,现 在 5 毛钱一斤,比白菜还要便宜,量大价优。用产业的思维 去做材料,先解决有无的问题,然后考虑如何真正惠及民生,惠及行业,把生产成本降下来。 

《英才》:做白菜价的新材料,是你的底层逻辑吗? 

周育先 :新材料并不一定贵,真正的价格是随着成本和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例如玻璃纤维这种新材料,之所以它能 支撑到 300 万吨的产能,是依靠在技术领先的前提下,成本 也有优势。技术的进步也体现在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成本降 低后才能应用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否则只能解决某些特定行 业,例如航空、航天等。我们的新材料要面向大众,面向国 民经济主战场,而不只是面向国家重点工程。 

《英才》:水泥产业是否已经进入了平台期? 

周育先 :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在中国实际上从 2012 年 开始,就进入了成熟期了,如果这个阶段不去创新,后面就 会步入衰退,因此我们提出了水泥 +。产业逻辑要从点、线、 面三个角度延伸,首先从点思维的逻辑来看,水泥产品要做 到极致,成本做到最低 ;然后以线思维思考,水泥产业链的 上下游,我们加了商混、骨料、预制品业务 ;另外水泥高温 处理的特性使我们可以做生活垃圾、危废垃圾的协同处置。

《英才》:材料生产的标准如何定义? 

周育先 :我们突破了药用玻璃的 5.0 中硼硅玻璃技术, 实际上这就是国外的标准,疫苗是个全世界的产品,要出口 到海外国家,如果我们的玻璃瓶标准不够,国外的人不敢用。 

如果要把水泥做到极致,首先环保要做到极致,中国 建材新建水泥厂的环保指标高于欧洲,比如粉尘的排放,欧 美排放标准是每立方米 20mg,中国建材的标准是每立方米 5mg 以下。可以用中国建材的系统集成技术去更新升级发达 国家落后的水泥厂。 

《英才》:中国建材成立了 150 亿规模的新材料产业基金, 为何成立这只基金? 

周育先 :基金的第一个作用是解决创新成果产业化前的 “死亡谷”的填平,这个阶段特别容易放弃投资,基金的 LP 已经有心理预期,在投入时候就知道 8-10 年才会有回报。 第二个作用是这只基金不会只投内部的项目,而是应该眼中 有全球。基金管理人会在全世界范围里边去找我们想去培养 的新材料产业的种子项目,去解决这些项目死亡谷的填平。 

《英才》:以这样的逻辑运作基金,风险如何管控? 

周育先 :中国建材是材料产业投资集团,投向聚焦围绕 中国建材的主业,而且一定是要能够实现量大面广的成果。只 要是 10-20 年能够有收益,能够做成量大面广,这样的产品 就值得我们做。产业投资一定要做长期主义,我们挣的不是短 钱、快钱,我们要挣的是 10 年、20 年甚至 30 年这样长周期 的钱。我们能够比别人看得准,成本比别人管的低,整体运营 的质量好,我们就胜利了,而这个恰恰是我们集团的优势。 

《英才》:你觉得企业怎样实现基业长青? 

周育先 :首先要有长的理念,其次是所有的措施都要围 绕长期主义,另外,要真的积极创新,创新不止要做技术创新, 还得要去做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这是一个 系统。我们做了几十年的科技创新,如果科技创新不跟商业 模式创新相结合,我们也无法成为 2.0 时代的主力。总体来看, 要基业长青,先有长期理念,其次得做好战略、搞好创新还 要培养好人才,然后要扎实落地。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