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月度人物

思变60年

日期: 2009-10-01 浏览次数: 773

  60年,整整一个甲子。当我们回首往事,或许几多感慨。从百废待兴,到如今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期间经历了多少坎坷,也经历了多少次思与变。
  值建国60周年大庆之际,由《英才》杂志主办的2009贡献中国高峰会8月28日在北京柏悦酒店隆重举行,此次会议以“思·变60年”为主题,邀请到众多来自政府机构的相关领导、大型国企、跨国及民营企业领袖、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出席,共商中国经济的宏图。
  特殊的体制和国情,使得我们一路走来几无参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计划经济的大转型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成为全球经济的中流砥柱,整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次“变与辩”的思潮涌动,也正是在不断的变革之下,一个东方大国正在实现着由弱渐强的伟大复兴。
  2009贡献中国高峰会分别以“直接投资拉动产业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为主题,举行了三场闭门论坛。从现阶段社会经济的诸多热点现象中,辨清其本质,探寻未来的出路。
  在本次盛会中,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以《六十年新中国的借鉴、机遇与选择》为题,与参会者共勉:“机遇正在眷顾我们,机遇也将转瞬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倘如斯,六十一甲子,六十新起步。”而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则就目前的经济形势、信贷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大会上也有来自专家学者的声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做了《危机后中国企业的方向在哪里》的报告,“解决高储蓄低消费的问题,这是中国经济当前主要的结构问题……现在很痛苦地调整,3、5年以后,居民的消费能力将比今天有快速的增长。”
  在“直接投资拉动产业发展”论坛中,产业升级作为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重点。一方面这是时势所迫,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资本力量在中国的觉醒。在经历了股份制改革的曲折推进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之后,资本在越来越规范和畅通的渠道中,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今后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过程中,资本将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加速中国产业升级与发展。
  而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论坛中,参会嘉宾就未来经济增长点各抒己见,并认为每一次危机总会带来一场科技革命,每一次危机也总会带来新的希望。随着美国新能源政策的提出,使其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关注的焦点。在当前,由于世界各国救市政策的出台,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复苏的端倪。除了绿色经济之外,在中国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投资的效果已经显现,出口降速正在见底,而消费正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希望。
  贡献中国高峰会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思想碰撞,汇聚巅峰人物的商业思想,旨在搭建同层次、同等价值的商界领袖,从思想交锋到人脉互动的全方位的财经会议平台,让商界领袖从中思考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的新变革,为中国经济未来贡献力量。

 


60年中国的借鉴、机遇与选择

新机遇是一个由硬实力变化到软实力变化的渐进过程,但“变”是必然的,人们可以拭目以待。

演讲者|光大集团董事长 唐双宁
  历史经常赐予人类机遇,历史经常见证有的人能够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历史也经常见证有的人与机遇痛失交臂。这就是历史。
  前些年一部热播的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成为世界大国的经历。这九个国家既是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也有巴掌大的蕞尔小国,却于500年间在综合国力上交替成为世界性大国,值得深思。
  这九个国家的共同点是:无不以国家强盛为目标;无不以改革体制为前提;无不以国民教育为基础;无不以精英人物为骨干;无不以有为领袖为表率……
  这九个国家的不同点是:政体上既有君主立宪,也有共和制;经济体制上既有自由市场经济,也有计划经济;对外扩张上既有武力扩张为主也有经济扩张为主……
  这九个国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记住的名言,如记者评价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时所讲的“跪下的是德国总理,站起来的是德意志精神”;如罗斯福所讲的“唯一的恐惧是恐惧本身”;如俾斯麦所讲的“没有不变的原则,没有任何国家不可以结盟,也没有任何国家不会成为敌人”;如威廉二世所讲的“靠精神的力量弥补身体的缺陷”;如涩泽荣一所讲的“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如丘吉尔所讲的“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这九个国家的成功经验是:抓住历史机遇;立足本国国情;学习他人之长;培育人才为本;精神物质并举;坚持变革创新;政策刚柔有度。总之,上述九国之所以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就是:抓住机遇!
  历史也从来不缺少与机遇失之交臂的例证。上述九国中,如葡萄牙、西班牙的昙花一现,来去匆匆;如彼得一世、路易十四的一味恃强,激化矛盾;如前苏联的体制僵化,不思改革;如拿破仑、希特勒的诉诸武力,对外扩张等等,都是后人应予引以为戒的教训。
  除此之外,我想说说《大国崛起》未涉及的阿根廷。阿根廷二战期间曾是世界上少有的农牧业现代化大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一度成为经济自由化的“榜样”,可是在机遇转折期,阿根廷放弃根本,乱了方寸,不仅没有跃升为强国,反而被打回了原形。上述种种例证说明,机遇是市场的一方,人是市场的另一方。在机遇来临时如果眼界不宽,胆识不足,缺乏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思维,发展的“前奏”就会转瞬变成陨落的“悲剧”。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或将使世界格局出现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今天,“东西问题”已然明显弱化,“南北问题”愈加错综复杂(80年代初邓小平曾将当时的世界格局概括为“东西问题”即两大阵营问题和“南北问题”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问题)。未来若干年,很可能一部分“南”升级为“北”,一部分“北”降格为“南”。这是历史赐给人类的新机遇。这个新机遇当然是一个由硬实力变化到软实力变化的渐进过程,但“变”是必然的,人们可以拭目以待。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将给中国带来六大机遇。
  一是和平发展的机遇。尽管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旧的均势被打破,但一超多强的新均势已然形成。由于“一超”的世界警察职能已经力不从心,这个“新均势”将在未来几十年为中国提供和平发展的新机遇(当然不排除可能有“变”,但“均势”是主流)。
  二是发展道路选择的机遇。历史已经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弊端,历史正在证明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也并非万能。前车之鉴给中国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以新的机遇:借鉴别人成功的道路,不走别人失误的老路,走出符合自己国情的特色之路。
  三是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他国让位机遇。金融危机后至少先在硬实力上世界各国将重排座次,以后在软实力上也将如此这般。一些国家对此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这将是必须面对的事实。我们固然需要韬光养晦,我们同时需要有所作为。毋庸讳言,全球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提供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机遇。
  四是文化认同机遇。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和生命力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同。政治是暂时的,经济是长远的,文化是永恒的。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也必将走向世界。
  五是金融危机中的“市场腾空”机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能源、资源类资产价格回落,为我国开发海外市场、拓展能源渠道、强化资源储备及增进科技实力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
  六是外需减少的“倒逼”机遇。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部需求大量减少。但有压力才能有动力,这种“外需减少”同时又为我国带来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倒逼”机遇,即所谓“逼上梁山”。
  六、机遇中的挑战。在世界格局变化之时、中国机遇来临之际,没有哪个国家甘心让位,因此“错肩矛盾”必然产生,这种“错肩矛盾”甚至不排除发生一定程度的政治、经济、局部军事、文化上的摩擦和冲突。消解该矛盾的方法是登高望远,大局为重,韬光养晦,大进小退,关键是有理、有利、有节。
  中国的选择之一:世界棋盘上的纵横捭阖。在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的世界棋盘上,大体呈现出三大板块和十二个支撑点的布局。美国为一个支撑点和第一板块,欧俄日中呈四个支撑点并为第二板块(澳、加可列为欧洲点);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非洲、拉美呈七个支撑点并为第三板块。上述板块与支撑点的形成,首先是经济利益。十二个支撑点可视为十二个大市场,各自在资本、技术、商品、资源、劳动力等方面进行交换,各取所需,保持平衡。其次是地域安全、地缘利益需要,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后是文化、民族、宗教、意识形态、国家制度、历史恩怨的需要,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上述各板块、支撑点之间既相互需要,又相互排斥,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戒备,但总体上需要、利用是主流,否则几败俱伤;排斥、戒备将永远存在,正可为我所用。在处理各板块、各支撑点的关系时,我们既要考虑同相关板块、支撑点的关系,又要考虑同其他板块、支撑点的关系;既要考虑同部分板块、部分支撑点的关系,又要考虑同世界整体的关系;既要考虑某一板块、某一支撑点的关系,又要考虑板块内部、支撑点内部各组成国家的关系;既要考虑当前的关系,又要考虑长远的关系。总体上宜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着眼全局,把握火候,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战略,利用各板块、各支撑点的矛盾与制衡发展自己,争取尽可能长的战略机遇期。对其中每个板块、每个支撑点的发展,我均乐观其成,视为各自矛盾转化为我所用的因素;对其中的摩擦和碰撞,我或避而不谈,或避重就轻,或就事论事,或义正词严,具体视我长远利益需要决定。
  中国的选择之二: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能否在世界格局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际抓住机遇,首先是要继续深化改革,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当前应切实解决好十大不平衡,即城乡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发展中的“三驾马车”不平衡、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不平衡、发展总量与质量效益不平衡、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及政治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选择之三:金融的机遇与选择。此次的机遇系全球金融危机所给予。一方面职责所在,一方面解铃系铃,从金融方面考虑,亦需解决十大不平衡,即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不平衡,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直接金融、间接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平衡(这同美国过度创新的情况相反),金融监管水平(尽管有相当大的改善)与防范风险要求不平衡,金融业发展速度与人才供应、人才储备不平衡,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与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体制机制、金融文化建设不平衡,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与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及其他参与权上的不平衡,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地位的不平衡。
  机遇正在眷顾我们,机遇也将转瞬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倘如斯,六十一甲子,六十新起步。60年之后再起步的中国,将变为少年之中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方向

危机后面对美国经济的大调整,我们中国巨大的制造能力、巨大的产能怎么办?

演讲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夏斌
  这次经济危机,从美国政府主观来讲是他们的政策失误。前总统小布什曾经批评,这是因为华尔街喝醉了。我补充小布什的话,还要再问一句,华尔街喝醉了,酒是谁送的?
  我的回答是,酒是中国送的。现在华尔街喝醉了,中国就要考虑扩大内需、扩大消费,但是原来华尔街喝的是洋酒、是XO,我们中国人不喝这酒,我们是北方喝二锅头、南方喝花雕。那该怎么解决销售?其实我们整个的经济也面临一样的问题。
  未来美国可能比中国还困难,奥巴马在搞医疗改革的同时,要加快结构调整,多一点出口、多一点投资。对应来讲,中国也必须要结构调整。
  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不扎实,要解决结构问题。但是,当前主要结构问题是什么?有人说产业结构问题、地区结构问题、企业产品结构问题,这都不是宏观经济变量结构问题,高储蓄低消费才是中国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失衡问题。所以,中国的经济下一步要走好,必须要提高消费。
  下面讲的三个观点,就是危机后面对美国经济的大调整,我们中国巨大的制造能力、巨大的产能怎么办?
  第一,我们尽可能保出口、增加出口。我们现在是投资、消费、出口三大比例有点失衡。这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反映,当然也是我们要致力于调整的方向。但是,我们从世界经济的历史看、从长远看、从中国的崛起看,现在的出口在三大比例中是需要相对调整,但并不意味绝对量需要减少。
  中国在崛起、中国在赶超,中国制造的绝对量还要大大增加。我们的出口今年可能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我国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只不过是百分之七八,2007年是7%左右。而英国在他顶峰时期的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达到18.9%。美国在他顶峰时期的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曾经高达16.8%。也就是我们的投资、消费、出口比例现在不平衡,但从中国制造在世界的位置来说,与英、美在他的历史顶峰时期还差得远。
  第二个观点,从大趋势看,今后的10年、20年,金砖四国、亚洲经济会进一步地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重心在向东移。因此我们企业的制造、物流、销售、产品,包括情报收集,包括全球兼并,战略点要未雨绸缪,要抓住时间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向东移,向东盟、亚洲、非洲、拉美国家移,不要光盯着美国、欧盟和日本。
  第三,我相信我在去年危机以后说的话,我说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坏事,同时又是好事。等回过头来看,也许我们要感谢危机。我认为因为全球经济失衡,因为各个国家的原有结构走不下去,必须要结构调整。现在中国的政府困难重重,在抓紧结构调整,因此,我相信过三到五年,其中有一个机遇,中国会逐渐成为消费大国。
  我们现在在很痛苦地调整,三五年以后,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将比今天有快速的增长。因此,我们中国的企业界,要睁大眼睛,抓好中国大消费市场的趋势。面对不同变化的中国消费群体,我们要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居民是怎么走过来的,在走过来的过程中,他们的消费兴趣是什么。
  为此,我个人认为,在这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家可以从五个方面考虑。一是开发新产品,加快消费品的升级换代,包括高档休闲和奢侈品消费。二是顺应节能环保的大趋势,创新各种节能环保的消费品,占领未来几十年消费品竞争力的制高点。三是细心研究中国农村大市场和准备不断进城的几亿农民工,研究他们的吃、穿、住、行的消费特点,抓住中国大众化的基础性消费的开发。四是围绕主消费内容,住房、汽车等,仔细观察、细心研究主消费内容的相关产品。五是配合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和中国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地创立和开发新的消费内容,就是老百姓现在没有想到的消费内容,比如说休闲、医疗养生、老人护理、儿童智力开发、不同内容的家政服务、教育养性等等。
  我相信中国企业界只要顺应全球的潮流,抓住全球结构调整的机会,抓住中国大市场崛起的机会,埋头苦干,中国企业界头顶上的光环,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光环,而应该产生更多的中国服务的光环、世界办公室的光环、中国市场开拓者的光环。

 

贡献中国高峰论坛之一
直接投资拉动产业发展
钱与资产的变换

未来一段时间将成为直接投资历史上最蓬勃发展的时期。

主持人|沈南鹏/ 文|本刊记者 何春梅
  有人说,直接投资是生产力的“解放军”,代表了某种新型生产力,因为它是用专业人士的投资经验来打理资金,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安全性、收益率达到了最高。
  在2009贡献中国高峰会上,嘉宾们达成的基本共识是,中国一直是一个权益资本短缺的国家,直接投资这样一种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需求,直接投资对于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提升中国企业的发展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与会嘉宾的发言无不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直接投资是一个“今天不差钱,明天更美好”的朝阳事业,随着I P O重启和创业板的开启,发现并投资中国下一批明星企业,将令未来一段时间成为直接投资历史上最蓬勃发展的时期。

 


股权投资 把中小企业“扶上马”
  股权投资基金近几年风起云涌,已成为面向创业企业、中等规模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和寻求收购融资的上市公司的重要融资手段。
  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曹文炼副司长认为,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比较高,其治理结构也不完善,通过引入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独立的第三方投融资机构,能够使民营经济发展更稳健、更健康;同时,这些VC和PE通过他们的一套筛选机制来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不仅能够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还能为资本市场起到比监管部门更前端的作用。另外,通过发展PE和VC,使他们和民营企业对接,也能够培育一批独立的市场投融资主体,取代或者减少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整个经济发展当中的支配作用,也能够使银行资金、保险资金通过这种专业的管理者进入民营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微观细胞。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综合企业之一,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以自己的实践为例做了介绍。复星国际的经营理念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间,复星处于中间状态,要做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复星立足于打开各种渠道,我们有A股、有H股、有红筹,把各种融资渠道都打通了。今年以来,发改委和证监会都做了非常积极有益的工作,企业债和公司债相继建立起来在发行,这对中国未来的投资具有积极的作用,今年我们已经发了一家公司债,现在正在发第二家。”
  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让直接投资者队伍逐渐变得庞大和成熟。2005年以前,直接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基本都是在国际巨头之间展开。如今,众多的大腕级跨国PE已开始与本土PE展开了抢夺,而且后者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已日渐增大。
  清科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有VC/PE背景的中小板上市企业整体运营良好。清科选择其中60家企业为研究样本,根据这60家企业2008年的年报数据显示:VC/PE背景上市公司的平均营业收入为8.24亿元,平均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为8105.54万元,分别较2007年增长32.8%和10.9%;平均每股收益为0.47元,较2007年下降21.8%,但与中小企业板所有上市企业0.42元的平均每股收益相比,高出近12个百分点。
  这是因为,直接投资者不仅仅把中小企业“扶上马”,他们还要担当保驾护航的角色送企业“走一程”。

 

价值链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俗语有言,企业家是一群头顶天线的人,哪里有商机,哪里利润高,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直接投资市场的发展也让很多企业经营者开始了“实业加股权投资”的发展之路。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在一开场就点出了这一现象,“很多企业的代表,其实企业本身就是基金投资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他们的投资不仅仅投资在一些他们原来所谓的传统行业里面,他们也进入一些新的周边行业,这是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之路。”
  实施这一战略的企业家群体有一种特质,一方面,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已经相当成功,有着成熟的企业管理经验和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对市场又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知,能够发现一些有价值、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因此,在坚守主业经营的同时,他们也积极在资本市场上加速“动作”。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锡培、汉能集团董事长陈宏、中国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朱新礼等企业家或者资本家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表。
  投资之后,如何去保证所投企业价值得以最大地被挖掘出来呢?郭广昌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三个价值链:“一个价值链是投资,其实就是把钱变成资产,这个过程当中可以产生价值;第二个价值链是运营或者管理,也就是说你这个资产的运营和管理过程当中,你能不能提升它的价值;第三个价值链其实是融资或者退出,再把资产变成资金。”
  这样的思路带给企业的除了资金,还有更多的附加价值。然而,在曹文炼看来,民营企业这几年不断发展自己附属的PE和VC机构,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是难以避免的,但不应该是成为公司附属型的VC和PE,“应该培育第三方独立的管理机构,因为公司附属型的这种机构从国际经验来看,它在利益平衡机制上,在委托代理机制上,都是不具有成功的普遍性的。”或许,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蒋锡培的思路值得大家参考:“我们现在一直坚持在做实业。做投资机会很多,诱惑也很多,但不可能一有机会就去实际控股,资源和精力是不允许的,最后我们确定了‘主业加股权投资’的发展战略。”
  如何做好实业与投资的取舍与平衡,将是这些企业家兼投资家们未来需要突破的重点课题之一。

 

遴选走向价值链的高端
  战略一定,就该是如何去战斗的事情了。中国直接投资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和产业转型的方向密切相关。
  奥巴马将新能源作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强大支撑。朱新礼认为,未来20到30年,中国在新能源方面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网络世界、数字地球、生物产品、金融帝国等产业也将面临很大的发展机会。
  在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看来,大部分投资基金认为航空业没有投资价值,而航空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定位和看法显示的是投资者本身对整个行业的把控能力在不断提高。
  郭广昌则认为,未来转型主要会靠品牌和网络,从价值链的低端往高端走。“像美特斯邦威,它完全按照国外一个虚拟的结构来发展,生产环节因为价值链最低,它就将其完全放弃了,而将重点放在开网络、做品牌上面。我觉得像这样的企业未来会有一大批涌现出来。从盲目跟风投资到严格的遴选企业和项目,从投资传统产业到高科技行业,直接投资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成熟的势头。
  信中利集团董事长汪潮涌在论坛上表示,“最近我发现哪里出现危机,哪里就有PE的身影,比如说蒙牛和中粮集团,国美和贝恩资本等等,最近很多案子都是和挽救危机中的企业有关的。贝恩投资国美,账面上已经升值了60%,这个领域我觉得值得大家关注。”
  随着政府并购贷款鼓励政策出台、投资PE化的进程加快和国外PE巨头纷纷关注中国产业并购市场,多位业内投资人士预测:未来几年,产业并购基金有望成为下一个PE投资的热点区域。

 


贡献中国高峰论坛之二
寻找增长新引擎
在“找死”和“等死”之间

除了投资之外,什么才能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新的引擎?几位企业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出计献策。

主持人|张新民/ 文|本刊记者 朱雪尘
  自4万亿投资计划公布以来,人们对以投资为主要引擎拉动的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复苏表示了质疑。如果货币政策从宽松变为明宽暗紧,那么中国经济还能继续复苏吗?一次货币政策的微小调整,就导演了自8月A股的重挫,似乎人们的信心很脆弱。
  然而在不久之后,中国政府各个部门都相继表态,要继续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股市也在9月开始了反弹。
  难道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目前只能依靠投资来拉动吗?但是事实似乎并不乐观。一位从事投行债券业务的资深经理告诉《英才》记者:“如果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找死,如果一直宽松下去就是等死。目前全国各地大规模兴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依靠银行贷款来拉动,一旦货币政策从紧,难免重蹈烂尾工程的覆辙。”
  这似乎给中国经济提出一个问题,在“找死”和“等死”之间,能否如金庸小说中段誉破解珍珑棋局一般,一子而解全局呢?除了投资之外,什么才能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新的引擎?在2009贡献中国高峰会中,各位与会嘉宾各抒己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出计献策。危机是否见底?一次因过度消费造成的经济危机,却要靠全球联手进一步刺激消费来克服危机,听起来真的让人苦笑。而这就能度过危机吗?经济危机是否已经见底呢?未来的复苏是V型、W型、抑或是L型呢?
  亿阳集团董事长邓伟对于危机的认识很明确——“经济还没有见底”,在他看来,“美国尚未见底,欧洲还在下滑,中国不容忽视。”
  站在经济难以持续复苏一派的还有诺华中国区总裁李振福,他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和整个全球经济大的危机,大家认可是过度的放贷和过度的消费造成的。现在救危机采取的措施还得继续增加放贷、继续刺激消费。经历了此次危机,各国经济就如同病人一样,本应该好好休养,但是我们现在实际上有很强的刺激,经济很快地复苏起来。这种持续性存在着很大的潜在风险。”
  或许真实的情况没有人们估计的那么坏,也有人认为经济已经在部分行业或者部分国家开始见底。
  对于经济是否见底,美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锦亚认为现在言全球经济见底并不明确,但是在美铝看来:“至少在铝这个行业中,美国和欧洲见底了。”
  全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之一,任仕达每年有超过200亿欧元的营业额,而在任仕达中国区总经理王桂生看来:“第三季度,全球有的国家人才需求呈现正增长,慢慢有回暖的迹象。”

 

中国的药方是否正确?
  作为全球复苏的旗手,中国经济可能已经步入复苏之旅,但究竟这种复苏是否是一种良性的复苏呢?
  在陈锦亚看来:“如果中国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不尽快地用最好的方法把多余的产能处理掉、消化掉,可能会很危险。”
  而对于中国以投资为主的刺激药方,邓伟认为应该把着眼点从投资铁路、公路转变为调整产业结构,不要再大搞发达地区的基本建设。
  四维图新总裁孙玉国也持有相似的看法:“为什么没有刺激起消费?还是因为中国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兄弟得不到解决。我认为财政政策有问题,我们这么高的税负、这么多的税收,几十个人决定怎么把钱花出去,不是很科学。”
  除了对目前国内投资策略有所质疑外,也有人认为,中国资本大肆抄底海外,其实也不稳妥。特雷克斯中国区总裁郎华认为还是有点“冲动”,“现在大部分的企业到国外抄底,从资产的价格来讲,这个机会是好的,但是还要知道买了之后要怎么管。”在国外,没有政府的扶持,没有各种潜规则,所以“要考虑周全才花这个钱”。“跨国并购,好像是一个增长的引擎,但是引擎下面有很多的陷阱。”
  而对此,BlackBerry中国区总经理刘征宇同意郎华的观点,“中国的血型在国外,还是被人家有点排斥。而除了资金的抄底,怎么样融入别人的文化,才是比较长久的发展之计。”
  对于走出去,除了抄底难道我们就没有更好的路径了吗?对此,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关志华认为除了购买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拥有行业话语权。他举例说明,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化工市场,但是中国企业没有一家能够参与世界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不知道人家在这个领域里面探索的未来是怎么样的。”而在他看来,作为中国的跨国公司负责人,“我们不只是要把外面的东西带进来,也要考虑怎么样把中国的带出去,其中我们自己也有可以想象的空间。”

 

拉动经济新引擎
在奥巴马的手中除了有依然是世界货币的美元之外,还有一个未来发展的重点,就是新能源。而新能源能否像上一次互联网大潮一样,带动美国经济继续复苏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是否也要跟进新能源?
  关志华认为目前全球化的生存必将形成全球化的环保共识,因此,“环保市场本身已经存在,我们基本上不需要做市场开发。但是,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行业,把一些共同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跨行业共同地探索过去一个企业没有办法跨越的领域。”
  而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张新民也同意这种看法:“当生态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这是不是一种危机出现了,然而危机是和商机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把危机转化为一种商机,这就是企业家商业智慧的体现。”
  中国制造能否有更高的利润,黑莓的成功实践让刘征宇颇多反思:“黑莓不仅在做手机,而是做一个赚钱的平台,形成一个商业的生态系统,涵盖整个产业链,这种思维我们应该学习。”
  而对于普遍认为是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的消费,李振福认为:“要进行细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而他自己最看好娱乐行业和家居行业。
  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点,源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程学认为教育产业是一个很好的行业,特别是高端的教育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张新民也认为: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应该适用于新的经济增长结构。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