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特别企划

张建星 主流造势

文•本刊记者 姜苏鹏 日期: 2005-10-03 浏览次数: 783
 

“有时间我一定去跳伞,既刺激又好玩。我有几次跳不准目标,都挂在树上,等着别人来救我。”他说的一脸开心,听众则喷笑不止。

在各种非正式场合,总能成为话题中心的这个人就是张建星。当然,身为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兼总编辑的他,同时顶着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乌纱帽,他自己就是话题。

喜欢出位出圈的张,给《天津日报》造势也造得破天荒的热闹,比如“天津日报号”飞机。而他自己从《新闻的创意时代》到《传媒的运营时代》,让人惊讶于琐碎的新闻心得原来可以这样包装,更惊讶于它的流行畅销。

掩饰不住的霸气。“这是党报向市场化运作真正做强做大的经典。”当张听到诸如此类的评价从来照单全收,正像他从不闪躲自己的观点:“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就是当仁不让。”

的确,在张的身上集中了许多似乎自相矛盾的东西。如同阳光下的多棱体,站在不同角度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颜色。然而每一种颜色又都是不可否认的极其真实。

正因为如此,你可以把他说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一个抚摸着报纸就有生理快感的报人;一个看财务报表能热血沸腾的企业家;一个把私人感情写成白纸黑字出售的作家;一个自称做人很柔和做事很硬朗的非文人;一个旁人不以为然的事,却能在自己心里掀起万顷波涛的性情中人。

 

名气  人气

简直就是挖空心思。如果你是第一次到天津,第一次进天津日报大厦,第一次见张建星,他一定拉着你看大厦前16亿年的化石、他尊崇的孙犁石雕像,并且不忘指着大厦说它就像一艘巨轮。接着他会带你去整座大厦最惬意的地方——咖啡厅。临别,他会送一本自己新近出版的大作。事后,当你有兴致翻阅一下有关张的采访文章,会发现上述这一幕,已被重复不知多少次。

尽管相当老套,张最初留给我的印象就是这份坚持。

再次见到张,他高调到极致。那是在他创办的《每日新报》五周年的纪念庆典上,不光天津的政府要员、工商巨贾到场祝贺,全国性的知名媒体老总、演艺界明星也纷至捧场。张攒足了人气,大张旗鼓地推销他和他执掌下的报业品牌。

关系就是生产力。张的人脉究竟为天津日报报系创造了多少价值,恐怕没人能说得清。天津日报报业集团财务中心主任陈玉琴的评价是:我们老总的人脉就是现金流。他并不讳言自己就是《天津日报》的一个品牌,还会推心置腹地告你交友之道:“我这人没心眼儿,大家和我交往不设防,所以朋友就多。虎不辞山,人不辞路。这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做事一需要组织,二需要团队,三需要朋友。”

不过,参加他的清华EMBA同学聚会,我看到的是奔放不羁的张建星。大杯地喝酒,大块地吃肉,甚至大着嗓门地谈笑。听说他导演的小品《形胜于言》拿了清华EMBA的一等奖。听说他在“三八妇女节”带领全班男生送给同班每个女生一份礼物。还听说他要策划出版中国第一部由EMBA学员自己写的书。

于是当斯文内敛的张建星,出现在眼前时,怎么看都像是端着。那是比较私人的小型宴请,可能餐桌上有旅德摄影家王小慧的缘故吧,他从始至终都出奇地安稳。后来读到他为小慧《九生》写的序言《一种从生命出发又回归生命的宁静》,想来这种特别的情绪里,沉淀着难得的不浮躁。

 

利益  利器

胆大。从小就是,“有路不好好走,在墙头上奔跑。”

爱冒险?

他却反问:“还有比办报更冒险的事吗?”9800万的亏损,近3个多亿的外债,六年前没人敢贸然接手《天津日报》,更何况党报的利害拿捏,稍不留神就可能踩到雷。但他属于那种“这事越干不成我越想干。”

曾经也惶惶不可终日。“库里没有一点纸,账上没有一分钱,几千名员工看着你,每天还要不减版出报纸,心里没底儿。”

当卖报纸不如卖白纸,逼到这种程度,他真正发现“市场是个好东西。”下决心翻天覆地变,但有一条不变,“大报不能小报化,主报不能边缘化。”他坚信大报肯定能做大。

结果,“一年扭亏,两年改观,三年发展。”所有的艰辛在一二三中戛然而止。

十报两刊一网一院,这是现在的他所能操控的全部身家,值多少?收入多少?他说这是核心商业机密。但可以透露两个数字:“去年我们不算应收账款,纯利9000多万,总收入是我当社长前的6倍。”

从前根本不懂资本,玩一次就上瘾。从此只算乘除,不算加减。一手建立的全国最大媒体物流发行公司,是张经营媒体的范本。

资本下的是金蛋。两次资本运作,张没花一分钱,7000万元轻松落入囊中。第一次拍卖500个报亭经营权,3万元一个,抢购一空,1500万元横空出世。第二次融资建立股份制物流公司,天津药业、天士力集团及上海复星三家上市公司上赶着输血。

何德何能?“他们是企业家,不划算不会干。如果说有关联交易,就是他们相信我。”

去年又被瑞典IDG染指。“我认为媒体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跑马圈地。第二个阶段硬件建设。第三个阶段发行阶段。IDG看中我们的数字终端:日发行量150万份,常年订户67万。客户资源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这个世界就怕结盟。”张引用电影《手机》的台词,铺陈自己的野心:“我们结盟了,我们结盟后手里攥着资源,第一是报纸,第二是客户,第三是充沛的正现金流,加上我们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市场意识。”

 

真情  真爱

生命的起落,随你怎么看。只要是真诚的,哪怕有点夸张、变形。

“很多人总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黑了,为什么瘦了,说别的运动他们都不信,只能说跳伞,我知道这个运动肯定不是每人都去的。其实我只15年前跳过一次,太恐怖,等我明白的时候,不是在地上,而是在水里。跳伞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生,肯定是死,然后置死地而后生。”

非议,他不在乎。他认为只要干事肯定有非议,而且,非议也并非都出于恶意。18岁那年他含着泪写了一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红血白花》,满怀青春的热望,寄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结果退稿。再发给天津人民出版社,也没有任何回音。“在我们启程的同时,生活也摘走了所有的站牌,我们其实是在无可选择中进行选择。”

写母亲、父亲、女儿,真情扑面而来,写自己模糊一片。“当人创造到一定程度,最难认识的是自己。产生一种孤独感,忽然你对世界都明白,忽然对自己不认识了。”

中年男人的焦虑?“我可能更焦虑我的身体。很多人觉得我在政治上是不是再上一步,这些事我不能否定想过,但不像别人想的那样。我是太想干事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

“张建星这小子,真可以啊。”他的三教九流的朋友总这么说。“当年分配到报社一年多,助理期没过,便当上了记者部主任。从小拾煤的他,26岁就成为正处级,36岁就获得中国新闻奖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他被朋友认为思维混乱,一提笔,他的第一篇评论员文章《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却撞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他始终信奉母亲的一句话:“该井里死的河里死不了。”他认为这就是人生哲学的本质。

做到什么位置,才是自己想要的。“办10亿、20亿集团不难,这是可以计算的。难的是能否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一种与团队、与外界、与整个社会真正和谐的境界。”

琼巴活佛送过他一首诗《天人》,颇有意味:“天下无知己,天上有良朋。人在天下走,心在天上行。”读不懂,是一种感觉;读懂了,是一种心境。

声言32岁就不敢言爱的张,并不回避40多岁男人的幸福观:“还有人真心的爱你。”

对老屋、老朋友、老了的初恋有着深深情怀的张,也有不为人知的伤痛。他与第一任妻子,校园女诗人的情感故事,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她的诗写的太好了。”

自嘲:“人生是一杯可浓可淡的茶,涩是涩了点,但品味属于自己。”

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每月总有一个星期日,张不看书、不写作、不会朋友,只陪母亲和女儿。“我告诉你什么叫母亲,明知道你今天不回来,还要打电话问你回不回家吃饭。只要看到真实的你在身边,哪怕睡一觉,就觉得很高兴。”难怪,他写的《母亲是一种岁月》感动了无数人。

最大的成就感是女儿。“她的善良和纯洁总让我看到巨大的希望,甚至是人类巨大的希望。一见女儿,我就满眼希望,我们还有救。”

最大的缺点,是在竞争时不给别人留一点余地。“我认为太强势不好。竞争中当仁不让得罪了很多人,我现在正调整自己,软一点儿,再退一点儿。”

《克林顿传》给了他一个启发:“尊重不被别人尊重的人,因为毕竟我们并无多大不同。”

一生的哲学:“知足知不足。很深刻,穷尽一生做人的道理。”

一旦你发现面前的这个人,不过是一个自相矛盾,既有其所长,又有其不足的普通人,你便开始尊敬他,而忘却他的其他方面。

 

记者:作为社长兼总编辑,一个典型的工作日会有什么日程?

张建星:每天有三样东西我必看,一个是新闻大样,一个是现金流量表。每天进账多少我一定要知道。最后是一定要看一篇或者一段美文。最爱看毛泽东的文章。

记者:总编例会你通常怎么开?

张建星:如果市委没有会,我通常每周一下午有大例会,十报两刊的中层及管理人员都要参加。

记者:有什么具体议题吗?

张建星:其实具体问题都在平常操作中解决了,更多的时候是务虚。主要我像讲哲学课一样,说一下目前国内外形势有什么变化,政府有什么政策,市场怎么回事等等,有时候还研究一下对手。我个人认为这些东西好像跟实际工作没关系,但对办报及经营非常重要。办报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两条:立场和观念。

记者:会不会因为你成为公众人物,对编辑记者的办报思路产生影响?

张建星:我个人比较愿意用我自己的意识、观念、感觉去影响其他人,特别是我的同事。办报必须有立场,我是总编辑,他们得按我的思路去做,这很正常。报纸导向不能出问题是前提,然后我才能考虑别的。

记者:一份党报的言论有多重要?

张建星:《天津日报》所有新闻的优势在于权威优势,这个权威优势的核心是政治优势。我个人认为作为党委机关报,它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言论上。《天津日报》最多一年能发表130多篇言论。

记者:你亲自会写多少篇?

张建星:我一年多的时候能写50多篇评论员文章。

记者:盈利和影响力你怎么看?

张建星:没有影响力不可能有长久的盈利,现在是影响力经济,或者说是表现经济。我一直坚持一个思路:低成本运营,高影响扩张。

记者:现在各大时政报在不断扩充财经版,这方面竞争你如何考虑的?

张建星:《天津日报》从前年开始扩财经版,但关键是本土财经版做什么。如果你不做像《21世纪经济报道》或《经济观察报》这类的财经新闻肯定有局限性;但你不做本地财经新闻,本地企业不会给你广告。我认为本土化或区域性新闻跟广告是紧密联系的。

记者:如果你们的广告大客户有什么问题,你会派记者调查吗?

张建星:我觉得一个成熟的企业很在乎舆论,但绝不会惟舆论是从。而一个成熟媒体,很看中客户带给他们的利益,但从公信力、影响力上来讲,绝不会为1个客户而失去10个客户,甚至失去读者。

记者:如果作了负面报道,遭到客户报复,比如撤版,你们怎么办?

张建星:真正大的品牌企业绝不会这么做。如果真发生,我不在乎。我没那么小器。我们从不会设什么报道黑名单或红名单。从我做总编辑的第一天起,采编和经营就严格分开。去年我们作了一个铁规定:如果谁做有偿新闻就等同于政治事故,一年奖金都没有。

记者:是否因为商业压力而调整你的新闻策略?

张建星:我有一个基本点不变,就是把内容产业做好。我们原来搞的是媒体经营,现在质变到经营媒体。我认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充分的政治资源+完好的市场运作+优秀的团队精神。

记者: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作为主流媒体新闻应怎么做?

张建星:我自己的理念12个字:新闻深度、经营宽度、品牌亮度。

记者:给外界的印象,天津日报集团缺少一份全国性的大报或大刊,你目前最急迫的想法是什么?

张建星:我们在资金、人才的储备都够了,特别希望下一步能在北京办一份报纸,只有在北京办成报才可能是跨地域、覆盖全国的。

记者:有旨向了吗?

张建星:有几个想法在同时运作,但一些事在天不在人,人算不如天算。

记者:你办全国性大报的思路是怎样的?

张建星:从本土化和区域化出发,展开媒体的运行宽度和深度,做大党报,做大主报,形成有强势核心竞争力的集团结构,并由此走出强势媒体之路。

 

人物链接

张建星,山西忻州人,1958315生于天津。1983年毕业于天津师大中文系。同年分至天津日报社工业部做记者。一年半后任记者部主任,30岁进入编委会。先后被破格评为主任记者、高级记者。1994年获范长江新闻奖。1995年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同年任副总编辑。19971999年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19993月任总编辑,2000年任社长、总编辑。20039月兼任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