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我的故事

我的商业歧途

策划|天下工作室 主笔|本刊记者 罗影 日期: 2008-03-10 浏览次数: 1767

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出奇不意,反其道而为之,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面对困境,企业家与其在规则之内混浊的红海里挣扎,不如另辟蹊径,寻找广阔自由的蓝海。
      而且,当一个企业家有着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考虑角度和强烈的叛逆性,那并不代表其商业行为也一定要另类。
      比如史蒂夫·乔布斯,就崇尚各种匪夷所思的东西。他小时候被学校开除过,甚至尝试过吸毒,但最终乔布斯凭着一只小小的苹果撬动整个地球。比如马云,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领域,他以一个电脑技术盲的身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前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从管着3000多名员工的CEO岗位“转会”到NBA中国这样一家目前只有几十名员工的企业,其思路确实大大异于常人。
      其实,歧途是相对正途而言的。没有为大家所认可的正途,也就不会有歧途出现。如果所谓的歧途走起来比正途还快还好,或者,不走一段歧途就没办法拐上正途,那我们又将怎样看待歧途呢?“殊途同归”四个字既强调结果,又表明前进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只要适合自己,最终一样可以成功。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同样,正途、歧途,能发展企业且合理合法的道路就是合适的道路。
      商业智慧有时候是不需要太多人明白的。
      为此,《英才》特意选取了四位具有商业歧途经历的人。
      由于天际网创始人林本人的直觉——先人一步创业奠定了他今天成功的基础;对珍爱网创始人李松而言,“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不需要再工作了”;酷6创始人李善友从搜狐总编辑的高位上跳下来,正是为了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而科宝·博洛尼家居装饰集团创始人蔡明因为“天生惧怕竞争”,所以永远在寻找缺乏竞争的领域,这就意味着——科宝·博洛尼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让我们惊栗,也让我们深思。
      当然,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会为了标新立异而去刻意“叛逆”,叛逆也有规则——正如李开复在离开微软时所说,“Follow my heart(追随心的选择)”。
      永远循规蹈矩是没有前途的。寻找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尽管有些事情在别人看来显得是那么的“错误”。

李善友 每个拐点都偏离正常轨道
口述|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 
      我的人生中有几个重要的“拐点”。在每个拐点处,我似乎都偏离了“正常”轨道,我的选择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放弃了很多让人羡慕的东西,但我得到的却可能是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法体验的精彩人生。
      第一个拐点是大学毕业时的“弃数学从人力”。当我在南开大学数学系被保送上研究生时,理想的人生道路非常清晰:像我的大多数师兄师姐那样,读研、考托福、GRE、出国留学……但我没有沿着这条路走,而是选择到当时并不很风光的外企去做人力资源工作。虽然摩托罗拉是当时天津最大的外企,却依然无法帮我顺利解决户口、保险之类的问题。我的导师劝我“慎重考虑”,但天性里的冒险因子让我义无反顾。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错。我是学数学的,但很多初次见面的人会猜我的专业是中文或者新闻,因为我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一直是班长,大学里还是系学生会主席,组织能力和口才都很好。人力资源工作让我的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在摩托罗拉工作得很愉快。
      人力资源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我帮别人做规划,也给自己做。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我给自己定的职业目标是:30岁做到人力资源经理,35岁做到人力资源总监。目标对人是有激励作用的,给自己定下目标后,我就非常努力地工作,找出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去提高,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1998年,我26岁,到博士伦做人力资源经理,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目标;两年后,我在博士伦做到了总监,提前实现了35岁的目标。
      2000年10月我去了搜狐。当时搜狐正经历着上市、裁员、与chinaren合并等一系列动荡,人事问题极其复杂,我“受任于变动之际”,花了8个月时间建立起了完善的搜狐人力资源体系,绩效评分时,张朝阳给了我AA。当时,我觉得自己在人力资源方面排全国前十位完全没有问题。
      按常规,我应该一辈子做人力资源,可能以后也会自己创业,做培训什么的。然而,天性使然,我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当我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当我觉得我只是躺在这个平台上享受、这个平台不能再给我更多东西的时候,我就想要改变。这个时候,我人生的第二个拐点来临了。
      2001年,搜狐的新闻远远落后于新浪,“看新闻上新浪”已经成为共识,搜狐的广告只有新浪的25%。在搜狐高层们开始认真讨论是否要放弃新闻时,张朝阳跟我说:“你去管新闻吧。”那时候,我没有一天做新闻的经验,不了解网络,甚至不知道网易的域名是什么,完全是网络新闻方面的白痴。而新闻中心是搜狐最重要的部门,也是与新浪差距最大的。面对质疑,张朝阳的说法是:“任何事情都是管理的结果,既然他能管好人力资源,也能管好新闻中心”。事实上,他也是在冒险。
      我接受了这个挑战。2001年10月29日,我以顾问的身份进入搜狐新闻中心。当时新闻中心的编辑士气非常低落。记得有一次开会,我口若悬河地讲了半天,下面的人一点儿反应也没有,都低着头,眼睛里一点儿光也没有,我问:“大家有没有信心超过新浪?”没人回答。过了半天,我听到远处传来一个幽幽的声音:“能。”我特高兴:“对对对,你来说说,怎么能呢?”结果那哥儿们说:“除非新浪自己倒掉。”
      这之后的45天,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我把编辑们一个个叫到办公室,问他们诸如网络新闻怎么编、怎么起标题、怎么发布之类的最愚蠢的问题,并且抓紧一切机会接触其他媒体的人。有一次跟原《经济观察报》的总编何力聊天,他跟我讲什么叫舆论,他说做媒体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这就像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眼睛一样重要。
      当时大家都认为互联网不需要有自己的观点,互联网就像超市、图书馆一样,只要东西又快又多就好。当一件事发生,你把别人的报道全部罗列出来就OK了。而我坚持认为,互联网也要有自己的观点。于是我开设了搜狐视线栏目,请一些优秀的记者编辑来写评论,并且把搜狐新闻全面改版,分门别类设置频道、导航条。要知道,当时的网站都是没有栏目的,所有的内容全部平铺下来。那时候我每天工作18个小时,天天晚上做梦都是工作,醒了就赶紧把梦里想到的东西记下来。
      45天以后,12月12日,搜狐新闻推出新版,效果很好。再加上适当的宣传,我们一下子打开了局面。到2006年我离开的时候,搜狐的广告收入已经达到新浪的90%了。
      这45天带给我很大的自信:再难也不过如此,还有什么更可怕呢?
      2006年,当我在搜狐做到职业经理人的最高位置时,我再一次放弃了成功的平台,出来自己创业。在搜狐,我有专车,有很大的办公室,出门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出来创办酷6,就只能在农村租个小平房,现在条件好点儿了,公司搬家了,但我还是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出差坐经济舱还得找打折票。
      一个人身处的位置越高,跳出来的风险也就越大。剪断牵系的绳子,你可能飞起来,但也有可能摔下去。没有多少人敢从那么高的位置往下跳,我觉得自己在这一点上比很多人大胆。
      (整理|本刊记者 罗影)

林峯 信自己的直觉不后悔
口述|天际网执行总裁林峯 
      我是一个很相信自己直觉的人。也许在别人的眼里,这就是叛逆,甚至是“死心眼”。但只要是我认定的事情,不管周围有多少反对的声音,我都会坚持做到底。
      据我妈妈说,她早就观察到我这样的个性。
      有事实作例证。我父亲17岁就离开上海,先后去了斯坦福、耶鲁、牛津求学。当他在牛津念博士的时候,国内正在经历“文化大革命”。为了真正重新了解中国,他毅然带着我们全家回到了四川。
      家里的境况一落千丈,父亲每月只拿37元钱。我十岁那一年,外公、外婆送了一个小提琴,但家里有三个小孩,让谁去学呢?父母经过商量,最终决定把这个机会给我,因为他们觉得我能够坚持,想要做好就会把它做好。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本来想去投行工作,但父母却希望我去照顾家庭的生意。为了做通我的思想工作,他们专门跑到学校来说服我。我虽然心里不愿意,但还是觉得有这个责任。
      就这样,我的职业方向从投行转到了IT,主要是从事传统IT的东西,卖硬件、软件。虽然我自己也尽量地去学习这块业务,但因为始终没有热情,公司的业绩也是很一般。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两年半,终于有一天我决定离开家族事业,重回斯坦福大学去读书。一开始,父母很难接受,但经过几个月的观察,他们发现了我的决心,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
      但在读什么专业上,我们又产生了分歧。父母是希望我读MBA,我却想读比较哲学。我一直是一个在心灵上比较活跃的人,“我们为什么要来人世间,人生为何而来,为何而去”,这样一些看似很泛泛的人生疑问困惑着我。我不想等到退休之后才去思考这些问题。
      最终,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走。因为我发现,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每次是因为听别人,而不是听自己直觉的,基本上都会后悔,哪怕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26岁那年,我再次回到学校。哲学就是这样,了解越深,未知的也越多。但我对于自己的人生逐渐找到一些方向。
      2004年底,在经历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我创立了天际网。2003年在美国成立的Friendster所掀起的SNS(社会网络服务)热潮已经逐渐在消退,到底社交网站能做多大,能不能有收费模式,这样一些不确定性使VC已经不太看好SNS网站。
      我和周围的朋友聊,支持我想法的也寥寥无几。记得当时的新浪CEO汪延对我说,建议我还是找年轻人、年轻市场,职业人士他们(新浪)也很想做,但是太难做。
      但我这个人可能就是有点儿逆向,大家都看好,甚至看透的东西,我没有兴趣去做。1999年,我参与创立的Q点网,针对的就是年轻人,围绕着音乐做个人社区,也就是今天的Myspace。当时我们看到网民自我表达的需求,还创造了一个产品,叫PSBB,也就是今天称之为博客的东西,2000年时已经有100万用户。
      尽管Q点网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又碰上上一轮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我们失败了,但是我固执地坚信,只要找到需求,能够解决这种需求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创新,尽管它一开始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像Google的创业者一开始也没想到能做到今天这么大,当时雅虎等都认为搜索是已经结束的一场战争,每个公司里最好的人都抛弃搜索转做其他。但Google相信搜索在互联网里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自己能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Youtube刚出来的时候,也没谁会想到视频网站会这么火爆。
      职业人士没有沟通需要吗?他们的需求比任何人都多。尤其是国内的职业人士,他们缺少父母、朋友、学校这些资源。
      我看到身边已经积累了很好的人脉,却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去维护,原本很熟的同事、朋友,因为三五个月没有联系,关系渐渐丧失。
      或者是在某个聚会场合,换上一大堆名片,一旦没有及时发邮件,即使聊得挺投机的朋友也很难转化成现实的关系,但很有可能双方都是期望保持联系的。
      所以,当我2004年末再次创业时,虽然中国的互联网还很年轻化、娱乐化,但我还是决心做职业人士的市场。这就是真正的创业者和VC的区别。创业者会看到三五年后的市场,VC看到的是这个模式是不是已有成功的先例。
      (整理|本刊记者 王颖)

李松 创业是一件浪漫的事
口述|珍爱网董事长兼联合创办人李松
      我从小就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13岁那年,刚能歪歪扭扭地骑上自行车,我就一个人从苏州城里骑到郊区,行程有100多公里,当我精疲力尽地骑回家,已是深夜。
      可能在我内心里,总有一种跑到远方的冲动和愿望。所以当我长大后,我曾经在世界各地居住和工作,纽约住了八年,香港住了十年,伦敦、新加坡等地也都住过数年。
      每到一个城市,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它的历史博物馆,在一件件的文物和古迹面前,我仿佛时空穿梭地回到过去。我还喜欢在陌生的城市里步行,细细地打量它的各个角落,了解它的传奇故事,品味它的历史和文化。
      书店我也是一定要去转转的。读书我也喜欢历史类的,尤其是传记,小说我几乎从来不看,因为我只读现实中发生过的事情,不太喜欢想象中的东西。
      在纽约读博士的时候,最享受的一件事情就是到中央公园,找一家咖啡馆,买一杯咖啡、一个法国面包,手捧一份周末版的《纽约时报》,细细地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
      我还喜欢寻找这些城市里的老字号。我第一次去北京时,就问北京人,能不能带我去一家百年茶馆喝茶?结果很失望,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却找不到这样的地方。
      而在国外却经常有这样意外的发现。有一次,我在意大利罗马看到一个咖啡馆,上面写着它建于1741年。我曾经读到一位在上海居住的美国人的文章,他是芝加哥人。记者问他是否怀念芝加哥?他说自己最为怀念的是,现在回去还能找到自己小时候玩耍时同样的街道,同样的咖啡馆,在上海却找不到这样的地方。
      一个城市对一个人非常重要的。你在一个城市长大,找到一个地方,它是你的根。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你的城市,需要一个集体的回忆。由于没有对一个城市的最深层的完全认同的地方,我经常会迷茫,哪个城市是我的城市。
      在生活中,我喜欢寻找过去的印迹。在工作上,我却喜欢从无到有的创造。但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都是一个随性的人,就像我崇拜的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我从他身上学到一个东西,“找到你喜欢的事情后,你就不要再工作。”
      1982年开始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分子遗传学后,我才发现过去我把遗传学浪漫化了,从事了一段时间家禽基因的工作,我转向了金融,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金融学博士学位后去了投行工作。6年前,我又投身互联网的大潮,创办了讯龙科技,现正在做的婚恋交友网站珍爱网已是第二次创业。
      我从事过三个行业:遗传工程、金融工程、互联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它们在原理上都是一样的。遗传工程是将不同组织细胞的基因切割,安装新的基因到新的生物产品;金融工程,是将各国的债券投资组合重组,批发卖出去;互联网是先到门户网站买广告,把未细分的用户细分为目标客户,通用增值服务,把自己的广告卖出去。
      但遗传工程需要整天与实验打交道,投行是一种工作本身和目的都是金钱的职业。只有互联网这个每天都在变幻的行业里,我每天都会热血沸腾。
      创业其实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今天可能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接着和投资人沟通,说服投资人。第二天租下一间简陋的工作室,雇来第一个工程师。过了一段时间,有客户开始付钱,再过一段时间有人愿意付更多的钱把公司买下。
      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曾经利用周末的时间,在香港大学连续上了两天的电影制作课程,由一个好莱坞的制片人教授怎样写剧本。
      如果以后有时间,我想拍一个电视连续剧,关于19世纪后半叶发生在中国和日本的故事,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整理|本刊记者 王颖)

蔡明 叛逆是一种生活方式
口述|科宝·博洛尼家居装饰集团创始人、CEO蔡明
      2001年,我跟法国的桌布大王聊天。她问我:我做桌布做成了世界第一,还能跟谁学呢?我回答说:跟服装学啊。
      这话不是简单说说的,也启发了我自己。所以,后来我开始系统地研究生活方式,还组建了一个智囊班底,包括人文学家、媒体人士、国外设计师等,经常在一起碰这些事,而且给了我不少启发,出了不少成果。
      人家可能要问,你做家居装饰的,为什么要跟服装业学呢?我觉得首先是看它的店面,怎么设计装修的。再有,我们系统地研究了意大利顶级时装品牌Armani(阿玛尼)的发展经历,并给自己制订了一个战略:怎么才能成为世界一线品牌?甚至,怎么才能成为上流社会、媒体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话题?整个这一套时尚界的玩法,我们都搞明白了,实际上,我们就是售卖高端生活方式,恰恰国内公司少有人在研究这些,所以,我就打包卖这些东西,对生活方式的理解,这是我们的强项。
      所以,你说我叛逆也好,另类也好,有一点是我们非常坚持的,就是我们从来不做简单的事。做简单的事,你可能会跑得非常快,但你不能保证没人追得上你。我天生惧怕竞争,所以要找一个缺乏竞争的领域,要永远跟别人不一样,不一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舒舒服服地生活。
      我们一直在思考行业发展的根源,中国除了制造优势还有什么?我们曾发起过“为中国设计”的项目计划,就是基于要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设计,从全球7个国家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8位顶级设计师,共同参与这个项目,让更多的设计师关注中国,让更多的消费者意识到设计的重要,同时让更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我们应该为设计买单,这是作为社会公民的所有中国企业家的责任。这更像是一个实验,希望它能成为中国设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整理|本刊记者 张刚)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