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我的故事

合伙创业

日期: 2008-07-01 浏览次数: 1850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这个道理几乎被所有古老文明以不同的故事讲述。它同样适用于那些为事业而走到一起的创业伙伴。

还有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创业的兄弟其实就是一个用来装水的桶,而个人则是组成水桶的木板。木板只有紧紧地抱在一起,水才不会漏出去。而且,木板与木板间,无论是材质或长短,都不能有过于悬殊的差距。差距过大,要么是因短板水会马上流出,要么是因其中一块材料腐烂而漏水。

名言和比喻过于理性,仿佛只有设立好标准,创业者才能够寻找合作者、再开始创业似的。其实,在本刊的采访中,创业中的感性成分居多。两三个人的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一个想法、一个信念。理性代替不了感性。事业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感情则是维系运转的纽带。对正处于创业期的企业,恰到好处的私人情感并没有坏处,有时更是事业发展的催化剂。

与普通职场中的情感相比,创业中的“伙伴”情没有过多的计较与患得患失,多的是几分纯洁与简单,少的是对利益与权力争夺。那种兴趣、默契、相互欣赏与鼓励,是在别的地方绝少能感受到的。面对今天的事业,他们好像并不是战斗在尔虞我诈的商场,而是重新回到学生时代,与自己最贴心的同桌或上铺共同在游戏中闯关。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创业初期的任何一种称呼,到最终都会演变成“兄弟”这个词。“兄弟”几乎成了这组被采访者口中表述创业伙伴的统一代名词。

这是因为在他们心中,“兄弟”这个称呼所表达情感最直接,也最准确。

在他们心中最难忘,也是最割舍不下的,就是来自创业的荣辱与共。


合伙创始人:我的投资人蒋锡培
他容忍了我两次失败

口述|北京天海川媒体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燃

虽然前两次的创业经历都不算成功,不过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能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遇到蒋锡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我,跟他并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但我觉得我们之间的感情像是那种忘年兄弟。事实上,他的儿子比我小不了几岁,今年上大四,但他让儿子管我叫叔叔。

2002年,我还在上大学,偶尔在一次电视节目里看到蒋锡培。那是我第一次关注财经人物。他看起来憨厚,说话朴实,我觉得这在商界是少见的,一下子记住了他,并开始关注他。

毕业后,我做记者,机缘巧合,在一次小型专访中采访了他。当时蒋锡培还不是很有名,其他几个记者都不太知道他,而我因为一直关注,对他了解比较多,跟他聊得很开心。

那时候,蒋是第一批当选“十六大”代表的民营企业家之一。清华学生会想邀请他做个关于“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演讲。那次是我牵的线,演讲很成功。之后,我们的交往逐渐频繁起来,他邀请我去他们公司参观、约我去三亚度假……一个是数亿身家的大老板,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小记者,我们的关系却越来越融洽。

工作一年之后,我萌生创业的想法。当时我比较看好电子商务的前景,正好有一个相识的清华师兄在做网上书店(蔚蓝网络书店)。那时他已经做了四五年,有了一定的基础。而我是想把那个书店买下来,但是没有资金。想到融资的时候,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锡培。

我把做好的商业计划书拿给他看,他很感兴趣。记得我们从晚饭时一直聊到凌晨两点。虽然当时蒋对网络的了解不多,但他相信我,也看好电子商务的前景,于是决定让我着手组建团队、完善计划,只等远东集团开项目审批会的时候去提交。

过了两个星期,我如约参加了审批会。会议计划从800开到1230,原定讨论3个项目,每个项目一个半小时。结果我从800一直讲到1215,一个人就几乎占用了全部时间,只给另两个项目留了15分钟。参会的20多个董事、监事和专家问了我很多问题,看得出来,他们对项目的质疑很多。

当天下午,董事们开会商讨投资决策。从1400点一直到1930,我在宾馆房间等得有点儿忐忑不安。终于,会开完了,蒋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去吃饭。我们两个人坐在远东集团空荡荡的食堂里,他一口气喝了好几碗粥。我想,他下午一定经过了激烈的争辩。

最终,我原计划的500万融资额没有通过,但蒋说服董事们先给我投100万。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虽然是以远东集团的名义,但我知道他一定顶了很大的压力。

这里要提一下,为了防止高管分心、影响主业,远东集团有规定,所有高管不能以个人名义对外投资。

说实话,如果现在我处在他的位置,要给一个初出茅庐、学生气未脱的创业者投资100万,我也会有很大顾虑。

2004年底,我们的项目陷入困境,创业团队里有一个人得到心仪已久的深造机会,去了香港,只剩下我和另一个伙伴。

有一天,蒋锡培来北京开会。以前,他每次来北京都会找我,正好那天我有事情,就让我的那个伙伴去陪他。第二天,当我送蒋去机场的时候,他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高燃,公司遇到这么多困难,你一定要挺住。还有你的伙伴,回去跟他好好聊聊。

我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回去一问才知道,那个伙伴对我们的项目已经没有信心了。当时,正好他女朋友在做另外一个项目,他昨天跟蒋锡培在一起时,一直在说服蒋投资他女朋友的那个项目。当时我真有点儿措手不及。不过后来我也想通了,最终大家好聚好散。

我的第一次创业就这样告终。但这个过程中,蒋锡培对我的支持和信任让我非常感动。项目失败,他没有埋怨过一句。那年春节,他还邀请我跟他的家人一起去泰国度假散心。但当时我根本没有那个心思,有点儿心灰意冷地准备回老家过年。

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同乡、清华同学邓迪,了解到他正在做的P2P项目,于是带着第一次融资剩下的六七十万跟他们合作。这次的项目,蒋前前后后又投资了几百万。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比较清楚了。我在2006年底,Mysee处在发展高峰的时候,又离开了。

这两次比较“失败”的创业经历的确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值得庆幸的是,与蒋锡培的相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最开始,我们之间是一种互相欣赏的关系,有点儿像“伯乐相马”;之后,他一直无条件地信任我、支持我;当我慢慢获得了很多荣耀和光环,他又像一个长辈那样告诫我,要我脚踏实地地做事情。

蒋还教了我很多东西。他觉得商学院的EMBA学习会对我有很大用处,但我不符合“8年以上工作经验、5年以上高管经验”的要求,于是,他写了一封很长的推荐信,几次找了长江商学院的院长和招生办主任,终于让我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远东集团的高管很多都有奔驰、宝马、奥迪,但蒋的车用了10年,从来没换过。有好几次车坏在半路,他还自己去推。每次来北京,他都是打车。前两年北京的出租车价格有两种,他也总是拣便宜的坐。出差在外,不管多晚,每天睡觉前他一定会给老婆打电话……这些细节对我的做人做事理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蒋锡培是一个从善如流的人。我的阅读量很大,每天看很多东西,这里面有些是他不知道的,所以他也会经常参考我的意见。我现在的成就远远不及他,但在平常的相处中,由于顾及到我的感受,他反而常常成为弱势的一方。

相逢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我想我是一个幸运的人,碰到了一个知己型的好兄长。

(整理|本刊记者罗影)


合伙创始人:高中同学史文勇实验室师弟邹仕洪
一起穿越“死亡谷”

口述|网秦天下CEO林宇

网秦最初有三个创始人:史文勇、邹仕洪和我。史文勇是我的高中同学,而邹仕洪是我同一个实验室的师弟。

2003年,我在北邮网络和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来自诺基亚的手机专家访问实验室,他提到未来智能手机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触动了我,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领域的潜在机会。于是,我萌发了创业的想法,找来了史文勇和邹仕洪,有了网秦前期的研发小组。

那时候,我们都刚毕业不久,没什么钱。2005年,“网秦天下”公司正式成立,当时只有10万元注册资金,还是借来的。钱很快花完了,我们又各自向亲朋好友借,凑了100万,撑了几个月;之后我们有幸遇到了一位对通信产业非常熟知的天使投资人,融了100万元左右;在天使投资快花完的时候,我们又幸运地拿到了信产部的一笔发展基金……就这样,网秦慢慢熬过最艰苦的阶段。事实上,网秦是到了2007年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之前的日子都很艰难,每次融到资之前,网秦就会经历一个“死亡谷”。就像华为的任正非说的那样,一个公司没有“死”过几次,是很难有大作为的。

令我欣慰的是,每次碰到困难,核心团队的三个创业伙伴从不互相埋怨,大家都心甘情愿付出全力,帮公司渡过难关。

记得2006年“五一”长假前,我们策划了第一次推广活动:与大中电器合作,凡在大中店里买智能手机的用户,都能得到网秦赠送的一张产品免费体验卡。我们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对于刚成立不久的网秦来说,这是有效提高客户认知度的办法。

按照大中的规定,即使是这样的免费促销活动也是要付费给店方的。当时网秦资金太紧张,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怎么办呢?只有软磨硬泡。找到大中电器相关负责部门的经理,一直跟他磨了两个多月,对方终于被我们的诚挚与坚持打动了,相信我们几个小伙子把事业做好的决心,同意了我们的促销活动。

没想到,到了“五一”这一天,我们发现,许多大中门店里根本没有我们的促销卡,估计是漏发了。而且,“五一”是大中的黄金销售时间,大中门店里的员工一个个都忙得团团转,各个厂家的促销品太多了,指望他们处理这个问题,很困难。没办法,我们三个人只好齐上阵,自己跑到仓库,去把东西拿出来,再一一送到那些漏发的店里去,还说服那些门店的经理让我们自己派发体验卡。

其实像这样的故事非常多,任何一个创业公司都会有很多这样的经历。所有创业者都会面临相同的困境:只有有效地证明了商业模式,风险投资人才可能给你钱;但没有钱,你又几乎无法证明自己的商业模式。所谓创业,就是“doimpossible”,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你拥有的资源和你希望达到的目标距离太大时,只有靠超常的头脑和过人的努力,才能把极其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最大的效率,才可能赢。

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团队之间也会有争论和分歧,这很正常。要是大家的想法全都一样,那也许更危险。每个人获得的信息、考虑问题的角度、对事情的预期不一样,分歧就因此而产生,但这常常是综合决策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企业每天都面临选择,选择常常是痛苦而艰难的。2006年底,逐步开始有风险投资机构关注网秦,这时候就面临选择的问题:选哪家不选哪家?现在接受投资还是等待更好的时机?等到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又面临业务扩张的问题:到底应该朝着什么方向走?迈多大的步子?

幸运的是,网秦团队在创业前都彼此充分信任,我们拥有接近的价值观,大部分分歧最终都能通过沟通协调达成一致,避免了严重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三个人,从最初的同学发展到现在的合作搭档,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创业历程,互相之间的信任感、认同感在不断增加,也更加懂得互相包容。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困难,大家都能共同担当。网秦提倡的文化就是“简单、可依赖”。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公司与伙伴客户之间,都互帮互敬,工作氛围非常好。

现在的网秦,由我来担任CEO,史文勇负责公司运营,邹士洪分管研发。在今年搬到新办公楼之前,我们三个人一直在一间办公室里工作,有什么事随时沟通。遗憾的是,工作太忙了,一起玩的机会不多。

网秦暂时解决了资金方面的问题,但仍然充满危机和挑战,我们丝毫不敢放松。比竞争对手更可怕的敌人常常是“自己”。

(整理|本刊记者罗影)


合伙创始人:同学的同事吴世春
一条短信开始的合作

口述|北京酷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华

我和我的COO吴世春创业合作,完全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至今,我们的酷讯网还不乏有一点儿“玩”的成分在内。正是由于把兴趣作为出发点,我们的创业经历才没有过多的纠纷与冲突,少了一些芥蒂与挂碍。

我们相识是在2005年。因为我的一个本科同学在百度工作,与吴世春是很好的同事,在一次项目合作中,我们认识了。随着接触的增加,我们多了几分认同感。

吴世春比我大一岁,毕业于吉林大学,也是一个很强的技术派。他1999年来到北京,2001年到2004年在百度工作。后来,他从百度出来,自己创业。

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北大读的计算机相关专业。2004年毕业后,我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

2005年春节,家在广东的我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壮观的“春运潮”。为了能买到火车票,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程序,希望能到一些一般人不去的论坛中“扒”一些二手火车票的信息。年底,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我做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原型系统,功能包括查阅网站上的火车票信息和信息订阅。系统原型做完后,我发送给很多人试用,其中就包括时任TQ公司CTO的吴世春。

看到这个系统原型,吴世春随即给了我一个反馈,认为“这个系统挺好”。从这个短信开始,共同的兴趣把陈华与吴世春两个名字统一在了同一个搜索引擎之下。那个短信后,我们决定一起来做大这个搜索引擎。

经过讨论,我们统一了认识:订阅的形式太高端,普通人很难接受。搜索引擎才是未来的王者,这个创意如果做成搜索引擎,它的价值会更高。于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200611,我和吴世春一起把这个搜索引擎弄上线,做成了我们的第一个产品——火车票搜索。

整个1月份,火车票产品的流量快速上升,我们马上意识到:光做火车票肯定是不行的,应该立刻拓展我们的产品线,打造一个有发展价值的概念。于是,我和吴世春很快分了一下工:由吴世春给搜索引擎增加简历搜索、职位搜索、租车搜索等几项功能,我则把精力集中在火车票搜索、房产搜索和系统架构等方面。

到这时候,我和吴世春还没有把酷讯看成一项事业,更多的是停留在兴趣的范畴,后来才了解到,从上线初期,我们就已经被风险投资关注了。

2006年春节,我在回老家的火车上收到吴世春发给我的短信,内容是安排约见红杉资本的人。这时我们才真正考虑:拿风险投资,把公司弄起来。

即便如此,在拿到第一笔融资之前,我们仍是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没有全部投入其中。这也反映了我们当初“玩”的心态——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件事太当真,只是觉得有兴趣做,至于回报、融资都没有想太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兴趣优先”,我和吴世春的心态都很平和,除了简单的股权约定外,没有人过多关心工作与兴趣之外的事情。

311,我们拿到第一笔融资。于是,我回微软辞职,吴世春离开原公司,两个人全职投入酷讯。我们共同的创业生涯就此正式开始。

我和吴世春的合作属于一拍即合型,多少有一些偶然的成分,这可能是一种缘分。因为在我看来,创业并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能弄好的,有时比选老婆还要难。做酷讯这个项目,从头到尾我们都没有刻意去安排、规划,我也没有设定什么合作伙伴的标准,基本是遇到什么状况就按什么状况去解决,随遇而安。好在,我们的性格没有太大冲突,所以,我们的合作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从创业正式开始,我们玩的心态一下子转了180度大弯。公司的事务变成了我们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每天,我和吴世春基本在早上930前到公司,晚上一般是9点左右下班。在这12小时中,我和吴世春面临着诸多纷繁琐碎的事情。好在,从创业开始,我和世春的分工就比较清晰,很少有交叉。

能愉快合作到今天,是因为我们从始至终都在坚持一点:那就是相互信任与尊重。

为此,两个人的磨合与沟通很重要。尽管我和吴世春从相识到创业,并不像其他的合作伙伴那样关系紧密,但我们多少对对方知根知底,其间更经历了大概七八个月的磨合。我认为,那种双方完全不认识,只是觉得这个人强,那个人强,就把两个人堆在一起做事情的拼出来的团队其实很危险。创业过程中伙伴间闹得不可开交的情况到现在也不算少。

创业初期,我们共用一个办公室,两个人的办公桌对着,有问题都是直接说。相互间一句话、一个解释、一个建议,大量的问题还没有等外人看见,就被我们面对面地解决了。后来,公司壮大,我们的办公室分开了,又有了新的随时沟通的方式——午饭沟通法。于是,在午饭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而且,经常在一起吃饭,还能够建立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在作决策的时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不用临时交流,就随时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为什么作这样的决定。

用“事业伙伴”这个词形容我们的关系非常贴切。而在个人的情感上,我们虽然没有同学的经历,但是创业两年多来,我们彼此同学的感觉逐渐加深。可能跟同属一个圈子有关。

没事的时候,我们也相约着去爬山、去喝咖啡、去参加一个名叫“逐鹿同学会”的圈子聚会。但是,这些聚会最终大多会从休闲转变对技术或对工作的讨论。唯一例外的,就是吴世春钟爱的打牌活动。作为他的看客,我们在这时可以不用沟通公司的事情。

(整理|本刊记者张军,实习生李光照)


合伙创始人:大学同学张雷、赵凯
“维基兄弟”

口述|译言网创始人赵嘉敏

我和张雷是清华大学91级自动化系的同班同学,赵凯是91级计算机系的。三个人中张雷外向、开朗,赵凯偏技术,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属于“极客”一类,我则比较内向。读书的时候,我和张雷称不上关系特别好,赵凯我都不认识。

我们三个在美国硅谷的时候,都在IT公司工作,过着相对悠闲的生活。但在我们的内心,始终涌动着创业的理想,常常在一起讨论可能的创业项目。

如何消除中美之间的信息鸿沟,一直是张雷的心愿。

张雷在美国求学的时候,父亲被查出患上淋巴癌。远在美国的张雷不能守在父亲身边,只能每天发一封邮件安慰父亲。不久后,父亲病逝。这成为张雷心中永远的伤痛。

几年后,张雷在一次漫无目的的英文网站上搜寻时发现,淋巴癌其实是一种治愈率相对高的疾病。但当他知道这些信息的时候,父亲已去世十年。

于是张雷给我打电话,提议做一个翻译类的博客,将IT、互联网、风险投资等和创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于是,20067月,我们三个就创立了一个叫“言多必得”的博客,也就是现在译言网的前身。

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早在2004年就提出长尾理论,但我们2006年在百度上搜索“长尾”时,排名第一的结果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尾林”,根本找不到它的中译。

于是,2006年底我们将《连线》上的《长尾》这篇文章进行了翻译,直到现在,这篇译文在百度和Google上的“长尾”搜索排名始终排在前五位。

其实,当初做那个博客,并没有想到未来能进行商业化运作,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可行性比较强的想法。我们希望通过提供这些信息,延展大家对互联网、IT公司商业模式的思考。

最初的译者只有我们三个人,一人每周至少翻译两篇文章。没多久,居然有网友主动提出愿意加入,这让我们逐渐看到它的前景。200612月,译言网正式上线。

从一开始,译言网就希望走国际路线,它既有中文网站,也有英文网站。但因为觉得中国人从美国那里获取信息的需求更大,中文网站成为我们的重点。

既然决定正式创业,就不可能三个人都在美国呆着。我们都属于大龄创业者,同级的清华师兄中已经出现了慧点科技、百合网这些成功的创业公司,这也许是我们的最后一次机会。

最终,我给了自己两年的期限,带着全家回到国内,创业资金为100万元人民币。去年11月,我们翻译出版了《从零到百亿:Facebook创业故事》,作者是译言网,它是我们译者集体合作的结果。

今年3月,我们开发了维基平台,这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上线的头两周,一下子就发展了《时代》周刊封面等十个项目。但因为协同翻译,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到5月,才发展了300个维基平台的注册用户。

没想到,512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却一下子激发了用户的责任感和公益心。张雷第一时间从美国国家紧急救援局网站上找到一份《地震搜救手册》,放到译言网上,514翻译完成。周末(516)这一天,我们的维基平台的注册用户就增加了300人。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发现,在公益事业上比较容易将维基精神发扬光大。目前,译言网更多的还是个人直接发帖。

辞去工作后,张雷现在在家办公,他的任务是与美国的大公司、机构接洽,像Google就对我们比较感兴趣。赵凯还在原来的公司工作,算是兼职创业。国内常常一提到创业兄弟,就是充满了感情色彩,我们三个在这方面则淡一些,是真正地搭帮一起做事情,属于团队合作式的兄弟。

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底,实现当月收入平衡,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太多了。

(整理|本刊记者王颖)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