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我的故事

我为玩狂

日期: 2008-12-09 浏览次数: 1048
 

他们的故事,看上去都是“不务正业”的。但是,探究之后发现,却绝非“不学无术”。

他们把“玩”当做一件正经事儿,玩得兢兢业业,玩得废寝忘食。在专长的领域,他们不能容忍有人超越自己,“要么不玩,要玩就得玩好。”

他们是幸运的,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全情投入,然后,享受它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玩家,这是一个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小情小趣”的族类。

玩,与贫富无关,与东西的贵贱也无关,重要的是心态。在专业的“玩家”眼中,不会玩的人是不懂得生活的,玩得不够“痴迷”也不能充分享受其中乐趣。

他们的词典里,没有“玩物丧志”这个字眼,“玩”反而是他们促进事业的调和剂。

激情与执着是玩家的通性,但是“不以物喜”也是他们练就的层次——生命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然而,人生不过数十载,谁又能永远将那些美好的东西据为己有呢?万物  “由我得之、由我遣之”,从中得到过知识和乐趣,也就足够了。

正如老玩家张又旭所说:“我不过是替后人保管着这些东西罢了。”

 

 

每每碰到喜欢的表,我总想拥有。

表痴

口述|中国宝玉石协会副秘书长 张又旭  出处|英才杂志12月刊

很多人称呼我为收藏家,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个称呼。跟那些专业的收藏家比,我的爱好只是玩闹,最多算是收集。最后收集多了,好东西太多,就慢慢变成收藏了。

小时候,我的家境比较殷实,所以一般的愿望家里人都能够满足。13岁那年,为了上学看时间,家人送了我人生的第一块表——劳力士。那块表做工精细,就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看之下,我立刻喜欢上了。自此以后,我就有收集手表的爱好,每每碰到喜欢的表,我总想拥有。

到现在,除了“文革”中抄家中断过几年的收集外,我玩表已经几十年了。

其实,形成现在的规模,我并没有刻意为之,只是经年累月,只进不出,日子久了,家里的手表自然越来越多。

我现在也搞不清我的藏表数量,因为我从来没有仔细数过。有报道说,我拥有1000块劳力士,那是胡说。因为劳力士从建厂到现在,出没出过1000款都是个问题。但是,各种牌子的表加起来,是肯定超过1000块的。

我收藏手表不拘品牌,不论贵贱,标准是只要自己喜欢。非要按价格排,目前我最昂贵的一件收藏是百达翡丽出的,名叫“国王的收藏”,是2006年我在嘉士德拍卖行拍来的,世界仅此一块。

跟其他收藏家不同,我喜欢表的方式是重“玩”不重“藏”。从最早的那块劳力士开始,我就对表的内部结构、机械原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爱上了拆装钟表。

每当我的一块藏表到了保养的时间,别人都是把表送回原厂去保养,但我不是,我更喜欢自己动手。一般,我是先把要保养的表完全拆开,再依照各个零件的特点,用适合它的润滑油清洗一遍,最后重新装好、调校好。这有点儿像是赛车中的冠军车,那种车并不老是以整车状态出现,更多的时候,它会被拆成许多零部件,分别保存,车门、车灯平时都是分开放的,到用的时候再装起来。

前段时间,我跟北京手表厂合作,制造出了一块游龙戏凤陀飞轮表,在国际上卖了个好价钱。

除了表以外,我的兴趣广泛,大到飞机、游艇,小到玉石、蝈蝈葫芦,雪茄、红酒、摄影、摩托、赛车、古玩、书画、演奏……

别看我有这么多东西可玩,其实更多时候,我的状态是待在家里“纳闷”。于是,许多自己不明白的道理就经常在我的脑中反复出现,想不明白,我不甘心。这就是我所说的“纳闷”——百思不得其解。

“纳闷”之余,我才会信手拆一只手表,放松脑子。所以,我对玩的概念绝不是像外界想象的,整天没事就随时抱着表看,爱好只是我愉悦自己的方式,是“纳闷”之余的休息方式。许多“纳闷”之后弄懂的东西,自然就变成了我的爱好。

由于历史原因,我的祖辈给我留下了足够多的财产,很自然地,我也因为这个身份成为了一些家族公司的董事长。虽然我不喜欢经商,但我也不能把家产给扔了,只能接受。但是,我不太具体插手公司的经营管理,最多就是每年去开开会。

说到“玩物丧志”,我是不大同意这种观点的,“玩物”与“丧志”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我的信条是:收藏,但不能过分执迷于收藏。

(采访|实习记者  周莉)

 

为了搜集锡壶,全国各地,除了西藏,我都去过。

锡壶王

口述|北京博达瑞科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博达  出处|英才杂志12月刊

人一般都有视觉疲劳,什么东西老看老看,就会觉得“看饱了”、“看够了”。但我对自己收藏的锡壶从来没有视觉疲劳。有时候我去收藏室里拿东西,太太见我半天不出来,不用找,就知道我一定是又在那儿看上了。我经常能对着一把锡壶静静地看上两三个小时,哪怕面对的是已经到我手里十年的东西。

我曾经想过,要在自己收藏的几百把壶里评个“壶王”,但研究了很久,实在评不出来。每把壶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历史,有包紫檀皮的,有错金错银的,有镶玳瑁、椰壳、鲨鱼皮的,还有镶料器的……所谓料器,就是玻璃。别觉得玻璃不希罕,以前的玻璃可比宝石值钱。因为那时候给玻璃染色的原料是红蓝各色宝石磨成的粉。

当然,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收到这些又耐看又值钱的好东西。开始玩收藏是因为心情不好。那时候,虽然是我事业上的顺畅期,但却是生活上的孤单期。我就一个人,过年过节找不到朋友陪,又有点儿烦,没地方去,就去逛潘家园古玩市场。那时候买东西没有目标,很盲目,看到觉得不错的东西就买回来。当然,一开始也买过不少假货,不过时间一长,我的眼光慢慢就练出来了,越买越精。

老有人问我怎么识别好东西。其实,我也说不上什么具体指标,大多是凭眼光。打个比方:假如一对夫妻在人群中走散了,丈夫跑到高处一看,只能看到一堆人的后脑勺,这种情况下,90%的丈夫能一眼认出自己的太太。要说这位太太的后脑勺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吗?是多两根头发还是少两根?说不清楚。这就是看多了,凭感觉认出来的。

原先我也收玉器、翡翠什么的,后来慢慢改为专攻锡壶。这一决定不是随便想出来的,而是有“理论”依据的。首先,收藏锡器的人很少,没有竞争,东西比较便宜;其次,玩翡翠、玩玉的人成千上万,谁也不敢说自己是最好的、最权威的,一人一个说法,加上造假的多,辨别成本太高。

为了搜集锡壶,全国各地,除了西藏,我都去过。每到一个地方,有两个场所是我必去的,一个是古玩城,一个是寺庙——不光是因为我信佛,寺庙也是锡器出现频繁的场所。但是,我的锡壶的主要来源还是一些卖锡壶的人主动送来的,他们就像我在全国的收购商。

由于竞争者少,也搭上我这个人有点儿霸道,所以这一行的卖家都知道,有了好东西得先拿给我看,我不要的才能卖给别人,要是先给别人看过了,再好的东西我都不会收了。

2001年,我决定在前门办一次展览。按照老话:金银铜铁锡,锡是排在最末位的。大多数人都认为锡器没什么好看的,开始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后来我请来故宫的几位专家,给他们一一介绍我的藏品,请他们提点儿建议。结果,故宫里专门管宫廷用具的一位专家看了我的东西、听了我的介绍后说:你以后不用问别人了,你自己就是专家。我后来才知道,就连故宫博物院里也没有锡壶,只有茶叶筒、“五贡”之类的锡的用器,外观造型、历史价值都远远不如锡壶。

现在,我可以毫不夸张地称自己是“锡壶收藏第一人”了,经过我自己考证,真正的老东西,我手里有400把左右。对于我的藏品,我从来没想过用他们来赚钱。收藏家和古董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我这些年收藏的东西几乎从来没有转过手,最多是将手里有重复的藏品,原价让给同好的朋友。

说实话,从开始到现在,我并没有仔细地想过,一开始只是为了解闷、为了好玩,没想到,一不留神就开始收锡壶了、一不留神就在业内出名了、一不留神就成“大家”了。

(采访|本刊记者 罗影)

 

我一共养了8匹马,每一匹都是我的最爱。

马语者

口述|佳美口腔医疗管理集团董事局主席、CEO  刘佳  出处|英才杂志12月刊

骑马、击剑、滑雪、游泳、摄影、红酒、钢琴……在我的诸多爱好中,最喜欢的还是骑马。

我所说的骑马跟普通的骑马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专业的马术——场地障碍。在这一领域,我已经执着了20多年。

我不喜欢盛装舞步。作为男人,那项马术让人不过瘾,而纯拼速度的傻跑也没意思。我认为,马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跳障碍。可以设想,骑手和马一块跳过障碍,不仅需要速度,需要技术,需要自信,还需要人马配合,需要人和马共同的胆量。那一跳需要骑手要充分理解马。驾驭能力,心理、身体素质,平衡能力,甚至比赛时的天气等几十种因素才能凝结成完美一跃。

马是一种外表强壮,内心脆弱的动物——外表像男人,内心像女人。

不要以为马是低等动物,其实,马的智商相当于七岁儿童,特别聪明。比如,我晚上开车回家,我的马在那一时间段会特别高兴。如果再加上车灯一闪,它们就会显露出不一样的兴奋。

而且,马比人更敏感。四川大地震当天,地震前的一个多小时,我的一匹马情绪很激动,不听话,自己跑到马场中间,用蹄子在地上刨了一个大坑,之后还一圈圈地跑。开始,工作人员以为是发情,实际根本不是。这是一种我一直解释不清的敏感。

我和马不是一种驾驭关系,而是配合。我觉得,说驾驭是对马的不尊重,实际上是谁驾驭谁啊?我和马在一起,感觉就像是和朋友在一起。骑马时,我心里有一种跟自己亲人交流的情感。

其实,骑马也要看缘分,选一匹马要比选一个人难。因为,跟人交流还可以用语言,跟马没办法说话,只能靠感受。

我一共养了8匹马,每一匹都是我的最爱。我甚至还养了一匹专门拉车的马,是另外一个美国品种,跟马术用的马不一样。跳障碍的马,高大威猛,血统之外,学历很重要——学历高的马一定跳得高。这些马要经常送到国外培训。

说到骑马,并不是向普通人想的:约几个好友成群结队,呼喝而去。其实,在骑马方面,我还是比较孤独的。国内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选手是参加过奥运比赛的黄祖平,我现在只能和他这个层次的人交流。因为,我们之间交流的不是骑术,而是骑马的感觉。

和其他专业骑手,我没办法交流。因为他们是职业的,我是业余的。他们是把骑马当做一项事业,一项谋生的手段。而我骑马不像职业选手那么功利。虽然他们能吃苦,但在这一领域,业余的感受往往要比职业的更高一个层次。我自己也赞助了专业骑手,前不久刚刚在一次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因为掉了一个杆。但为什么会掉杆?就是因为心态。马是特别敏感的动物,骑手稍一紧张,信息就会传达给马。作为一个职业骑手,在比赛中既要考虑结果,又要考虑面子,还有工作、奖金等顾虑。而对我来说,骑马不影响我的工资。其实,骑马骑到最后,拼的就是一个心态。你越放松,马的发挥就越好,你紧张它也紧张。

在养马的所有环节中,训练的环节是最危险的。因为跳障碍,要跳一米多高,人仰马翻的情况也是有的。

有一次,我突发奇想,让赛马拉车。开始,往马身上套车的时候,它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直站着不动,等车套好了,它却认为自己是被绑起来了,于是特别反抗,整个身子都立起来了。那次真的很危险,马腿被磕破了,车也给蹬坏了,最后还是我把它拉住了。

马有一个特性最让我喜爱:当我心里想点儿什么,不用跟马说,它都知道。这一点儿,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当然恋人或者父母是可以的。除此之外,只有马能做到。

(采访|本刊记者 张军  实习记者周莉)

 

 

如果我今天决定走了,那我随便拿个包、带点儿钱,就上路了。

旅游病

口述|去那儿旅游搜索引擎副总裁 戴政  出处|英才杂志12月刊

曾经有位作家说过:西藏是一种病。对此,我感同身受。

之所以说那是一种“病”,是形容一种感觉,那种离开城市喧嚣之后回归最原始的内心净土的感觉。其实,旅游也一样,也是一种病,因为你无论去哪儿,最终追求的还是这种感觉。

现在,我一年要出门20次左右,以三五天的路程为主,有时时间长,有时时间短。到目前为止,以北京为圆心,方圆800公里范围内,我应该都走遍了,全中国应该也走了四分之三,光西藏我就去过7次了。

我最长的一次“出走”是去南疆,看了整个新疆南线。最远到了帕米尔高原,就是中国跟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接壤的地方。

我现在的状态基本上是这样:如果我今天决定走了,那我随便拿个包、带点儿钱,就上路了。

我的原则是远离城市,只要离开城市哪儿都行,越是没人的地方越好。我觉得城市太燥。我还喜欢走一些即将消失的地方,这样会有一种感觉:我现在看到的,别人随时可能不会再看到。

我的旅游爱好在2004年有一个集中爆发期,那一年我出门的程度近乎疯狂。

因为那段时间,不知怎么,我心里总是有一个声音提醒自己:快30岁了。所以,潜意识里就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完自己最希望完成的事情。

在这种想法的“怂恿”下,我干了我一件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情。

那一年,是我第一次进藏,没有任何经验,人也年轻,不知道厉害,在没有任何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来到珠峰营地。当时,我只穿了一件普通的羽绒服,在冰天雪地里,甚至可以看到我的脑袋向外冒热气,这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现象。因为人体热量一挥发,很容易导致体温过低,非常危险。

这样的状态,其结果可想而知。那一次,从珠峰大本营开始,我采用乘车、徒步交替的方式,登上了海拔6200的一号营地,但是从一号营地撤下来的时候,人就不行了。第一是站不住,第二是看不见东西,第三就是脑袋里胡思乱想,像放电影。白天还好点儿,问题不是很大,到晚上睡觉的时候,由于外界温度降得很低,人就不行了。不得已,我从5500下撤到5200,当地一个小村的赤脚医生都不敢来看我——因为怕担责任。当时可以很清晰地听到我肺部的杂音。第二天一早,有人开车8个小时,把我送到日喀则。好在,当地医院跟北京不一样,是晚上9点钟下班,我是晚上6点多被送到的。到了日喀则县人民医院,立即输液,打吊瓶打的手都肿了。就这样,我在日喀则县人民医院度过了我29岁的生日。那一次,我印象特别深。后来看他们给我拍的照片,当时,我胡子拉碴的,真的已经处于濒死状态。

其实,旅游带给我的并不是那种征服自然的满足感,而是一种纯粹对心灵的震撼。

我最深刻的一点体会就是:现在,中国还有很多与先进的大城市的生存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而物质极大丰富的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却很少讲真话了。其实,每个人都是喜欢真实的,只是环境逼得你不能真实。发自内心的真实其实每个人都有。

我曾经在西藏的马尼干戈藏文中学赶上过一次五四青年节。北京现在基本上已经不过这个节了。但在他们那里,会组织所有的汉民藏民一起唱歌跳舞,包括各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在一起,无拘无束。

我的生活就有两件事:工作很重要,其余的全部是旅游。

(采访|本刊记者 张军  实习记者周莉)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