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我的故事

离开大公司的日子

文|本刊记者 张军 陈培婵 日期: 2009-04-01 浏览次数: 2637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放弃百万年薪的诱惑。
  但是他们放弃了。
  当然,随着跨国公司高管职务一同放弃的,还有其他诱人的待遇,甚至是一些被外人羡慕的耀眼光环。
  好在,他们并不是太在乎个人的物质生活,即使他们无一例外都谈到了生活及待遇的下降。包凡甚至为把自己的事业选在中国而感到庆幸,因为在中国,夫妻二人一年的生活费用,比较奢侈地计算,“有15-20万美元就足够了,但要是在美国,一家投行的高管,一年不花掉几百万美元都丢人。”
  他们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更愿意活给自己。在离开大公司的时候,家人的支持和自己内心的博弈,才是他们最看重的因素。过得了自己这一关,一切都不在话下——即使要面对艰苦的开头,即使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放弃了高年薪是否意味着他们不爱钱?显然不是,不爱钱办公司干什么!
  那么,动力何在?
  探寻之后得出结论:离开大公司是因为他们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放弃的是眼前的短期利益,是“为他人做嫁衣”的生活状态,而他们希望得到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是成功后的持续收获,是公众认可的伟大事业。
  显然,之前的打工生涯是一种积累,这种积累让他们得以认清自己,认清世界。
  离开大公司,不是一种生活的结束,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原职: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大中国区董事长
何庆源 50岁后不能再打工
口述|旻华集团董事长 何庆源  出处|《英才》杂志4月刊 
 
  我是一个喜欢“碰撞”的人。
  从打工的第一天起到离开诺西的那天,我从来没有在同一岗位上工作超过三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常换公司。我会主动申请,在同一家公司内尝试不同岗位、不同挑战。
  因为我觉得在一个岗位上做三年,该学习的、能贡献的东西都已经差不多了。
  三年(三年上下,不一定是严格的三年)时间,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基本可以达到巅峰,之后要么维持,要么走下坡路——大公司的考核标准基本是每半年抬升一次,业绩指标会将你一直向前推。等有一天,你在这条路上走到头,就会有一种掉进坑里的感觉,很难出来,即使出来了也必定不是急流勇退的状态。所以,在巅峰的时候退出是最好的,人生、工作状态都不会受到影响。
  回想起来,从北电网络到摩托罗拉、从诺基亚到诺西,我确实都是这样做的。
  对于职业规划,我总是做未来3-5年的规划,规划太长远没什么意义。但有了“50岁之前一定要改变打工的状态”这一想法,要追溯到我在北电工作的时候。
  1987年底,我已经在加拿大北电工作了四年,担任研发小组组长。
  由于某些原因北电要裁员,每个小组需要提交两个名字。最初,我选择了两名最后加入的年轻人,毕竟他们年轻容易找工作。但是上级驳回,说要裁掉“贵”的员工。无疑,“贵”的代表资历老的、年纪大的。
  因为对于公司来说,做软件工作,经验并不是太重要,而年轻人创造力好,用人成本低。就这样,我只得上报了两名老员工的名字,尽管他们还有子女上学和房贷等生活压力。
  那一次,我非常有感触:当你最需要公司的时候,公司很可能会抛弃你。都说在大公司工作是最安全的,但是一旦遇上裁员,你只有两种命运:要么你是裁人的人,要么你是可能被裁的人。可见,打工并不安全,最安全的是自己当老板。从那时起,我告诉自己:50岁之后,我一定不能还再打工。
  2008年10月离开诺基亚-西门子之后,我在大公司的职业打工生涯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开始进入我称之为“Life2.0”的时代。
  刚好,今年我50岁,是当初设定目标的最后时限。我成立了旻华集团,主要做天使投资,算是没有超时。
  其实,两三年前,我就准备结束给跨国公司打工的状态,只是诺基亚希望我在诺西再留18个月,所以推迟到去年才得以抽身。
  现在,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为3家美国上市公司和中钢集团做独立董事。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帮助我投资的旻华集团发展,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资一些创业企业, 帮助他们发展。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私人的,跟家人在一起。
  目前,我在工作上尝试的这两条路,走的是两个极端。
  一条路是上市公司的治理。原来在诺基亚也好、诺西也好,实际上我都是在大集团的分公司做一把手,很多集团总部的运作是看不到的。现在做上市公司董事,就可以从整体上、从董事会的角度出发,去把握公司的基本运作和治理。
  做董事进可攻退可守,进可以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管理层,退可以一直做董事,这个职业是没有年龄限制的。而且,给美国的上市公司做董事,帮助我进入了美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董事圈子。
  另一个极端就是接触一些刚刚起步的公司,他们基本上除了好创意什么都没有。创业很艰难,到我这个年龄,精力、体力都有限,再去开发产品、重新创业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可以投资,让年轻人去做。
  说到投资创业企业,这对我算一个比较新的挑战,因为2006年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投资。
  那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2006年我在亚杰商会(AAMA)遇到一个机会:一位与阿里巴巴马云同名同姓的青年,正在为他的母婴社区网站“妈妈说”找投资。恰好当年9月我儿子出生,太太希望通过网络记录儿子的点点滴滴。这让我看到“妈妈说”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就投资了。
  此后,AAMA让我有机会与很多的VC打交道,也感受到了一批年轻人的创业激情。我逐渐认识到,离开这个行业是一种可惜,所以开始投资。
  幸运的是,我之前的行业背景让我对现在投资的领域有较深的理解,也有较多的资源可以利用,资金与创意在我这里碰撞,我可以更好地配置两方面的资源,使创业者成功的可能性增大。
  与在大公司打工的生活相比,我现在的工作压力反而小了很多。
  以前我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严格来说,打工就是合约,公司为你付出多少,你就要相应地为公司付出多少。如果合理就继续,如果公司觉得不对称可能请你离开。那时候,我有70%-80%的时间要出差,压力很大。
  现在的压力则变成另外一种。因为有第三方审计等专业机构,所以在上市公司做董事的压力相对较小,主要靠的是经验、智慧。做投资考虑的则是把压力转嫁到创业者身上,如何更好地让创业者努力工作。
  可能一些人觉得,在大公司做高管的时候总是前呼后拥,说一句话大家都愿意听。但我觉得,那些都是虚的,不是自己一辈子能够拥有的。那样的生活都是工作需要,一旦有一天从位置上离开,你偏偏又把这些看得很重,一定会觉得很失落。
  我从来没有把这些看得很重,而是觉得对自己的挑战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
  换个角度来想,给美国、中国的上市公司做董事,也是很高的位置,董事会管理CEO,是给他们定薪水的。而且,董事的待遇也不错。所以,我现在的心态很平和。实际上,每个人在职业上的改变最难过的是自己这一关,如果过了自己这一关,什么都好说。
  从加拿大到香港,从香港到大陆,从服务跨国公司到建设投资公司,有人说我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有人说我太傻,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看待。太多人都在想象以后的工作、位置一定要比现在高,但那样会失去很多机会,溜走的甚至是一些就在手边的机会。
  我想,三年以内我都不会考虑再回到大公司,三年以后看我现在的几条探索之路走得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主张“退而不休”,人不能纯粹的没事情做。所以我应该是不会有退休的,我会再做30年,一直工作到80岁。
(采访|陈培婵)


原职: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时大鲲 回到原点

口述|九兴控股集团副主席 时大鲲  出处|《英才》杂志4月刊
  结束持续了30多年为大型跨国公司打工的日子,完全是因为一桩家族的不幸。
  去年4月,我的妻弟Jimmy因生病而过世,全家都沉浸在一种生离死别的痛苦之中。痛苦之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1982年,Jimmy和两个伙伴Jack、Eric一起,创立了高端制鞋企业——九兴控股有限公司,Jimmy的去世使公司的运作出现了“领导三缺一”。
  我和九兴控股的创业伙伴一直有很好的关系,像家人一样。多年来我一直有幸参与公司许多事务的讨论与分析——不管是业务上或者是运营的形式上。在摩托罗拉、百事工作的同时,经过公司的审阅与核准,我一直以个人身份参与九兴控股公司意见。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加上我是Jimmy的姐夫,经慎重考虑,九兴控股董事会决定要我全职加入。
  加入九兴控股,我没有花任何时间考虑。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荣幸,是一种委身,更是一种责任。
  等事情决定下来、静下心后,我的内心却多少有些挣扎。最主要的是舍不得一起工作了多年的老同事,舍不得相对舒服的环境,说实话,更舍不得跨国公司良好待遇、差旅报销、薪资保险、退休制度与期权股票……
  但一想到我将要面对的是带领一家成长中的公司,去应对全球市场的挑战,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对于一个商界中人,这一点听一听都是令人兴奋的。尤其是一个中国人,在跨国企业出任中国区、亚太区的负责人,名义上是万人之上,却经常被来自“总部”的意见与决策所掣肘,这种“无力感”或“无奈感”每每让人无计可施。
  过去30多年,一直为跨国公司服务。如今有机会回来,这种改变算是一种回到原点。大一点说,是为国回到原点——因为我们的企业是服务中国市场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内地制鞋产业的整体水平。小一点说,是为家回到原点——终于,我和家人可以工作、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也算叶落归根。在外“漂泊”多年,这种回家的感觉真好。
  记得正式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我全天忙着与客户开会、与同事见面,第一天好像一下子就过去了。工作了一段时间,比较有印象的要算主持董事会。开会时我相当紧张,怕说的太多或太少。
  不习惯的地方也有。比如,中小公司中,事情决定与执行相对简单。作为副主席,虽然对执行问题操心少了,但管理人员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
  对比中外不同规模的企业,其实,中国的中小企业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勤俭、不奢华。根据我多年跨国公司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很多跨国大公司在进入二三十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后,会不自觉地染上“大公司病”,浪费、官僚、派系等一系列弊病接踵袭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九兴控股从规模上刚刚跨越10亿美元,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刚刚好”,但我们还是要小心——不要浪费, 不要步别人失败的后尘。
  与跨国公司的利益、职业、人脉关系等诸多特点相区别的是,中国企业是最讲人性的企业。任何规章制度,任何利益争端都大不过人情世故。这一点,可能会有“姑息纵容”之嫌,但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确实与外国公司不同。
  有一次,公司一位同事因为家人生病,必须请长假。公司认为这个员工平时工作辛勤努力,决定不但批准长假,而且还在医药费用方面给该员工补贴。家属生病,公司补贴,这在跨国公司看来有点出格,但实际的效果是:这位员工回来工作之后,表现出的除了卖力工作外,增加更多的是对企业的忠心。这是用钱计算不出来的。
  在对待客户的关系方面,人性的作用也很大。九兴控股最注重的就是与客户的长久关系——公司现在7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有7年以上交往的老客户。受环境冲击的时候,大家能够彼此交心,彼此体谅,不论是设计、物料、人员都可以紧紧的配合。
  众所周知,金融危机来袭,许多同行业企业,或者减产裁员,或者倒闭,但我对九兴控股的前景和产业趋势并没有看淡。背后支撑我的,就是我当初对家人、对员工、对客户的承诺。
  而且,现在在中国做企业,真的面临很多走出去的机会,大量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在等待着中国好的企业。
  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跨国公司的引进,中国在技术上、人才上、经济上,都有大幅度提升。但是我要问一个问题:未来“跨国公司”的定义是什么? 是“国外进到中国来”的公司? 还是“国内出到国外去”的公司? 显然,对这个问题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对于我来说,参与国际市场、主导国际市场,机会就在眼前。
(采访|张军)


原职: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
包凡 要坐没有靠背的椅子
口述|华兴资本董事长兼CEO 包凡  出处|《英才》杂志4月刊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一书的作者发现,非常出色的加拿大冰球选手大多数出生于上半年。
  深入调查后发现,加拿大的体校按照年龄选拔学生,以1月1日为各年龄组的分界线。对于六七岁的孩子们来说,大上半岁,身高、体质、学习能力都会占有明显的优势,球自然打得好。于是,教练会对其重点培养,机会也就更多。
  正是这样一个偶然因素,让这些上半年出生的孩子最终成了冰球高手。
  很多时候我也在想,成就今天的包凡,是偶然还是必然。答案是肯定的——必然性起着主要作用。
由于父母从事外事工作,常年在海外生活,我从小由爷爷奶奶照看。就这样,从小到大我都特别喜欢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
  喜欢自由的人都喜欢创业,而不是打工被人管着。从上大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以后一定是要自己做一番事业。现在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从几万人的摩根士丹利“做学徒”到近千人的亚信“学管理”,再到创办华兴资本,这是我圆自己创业梦的一个完整过程。
  从挪威管理学院毕业,我有两个可以选择的机会:摩根士丹利和麦肯锡。
  想都没想,我去了摩根士丹利。因为爷爷早年是上海的银行家,我从小就对金融感兴趣。再者,我是一个喜欢刺激的人,凡是与速度有关的我都喜欢。这样对比,管理咨询有点隔靴搔痒,投行则能让我有成就感。
  摩根士丹利教给我投行的技术,更重要的还有投行的文化。投行依赖的是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点使其成为只能用文化而非规章制度来管理的企业。我热爱在摩根士丹利的工作,在摩根士丹利工作了七年,但是我心里很清楚:我迟早要离开。
  我最大的舞台在中国。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20岁出国,甫一回国,还真有点“陌生”,甚至很多金融词汇都不能用中文流畅地表达。
  尽管当时的我很想创业,但是“本土化”——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却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我需要一个过程,显然,摩根士丹利这个平台不再适合我。
  幸运的是,在摩根士丹利做项目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亚信。我觉得亚信的团队非常好,而且属于创业型企业,文化介于中西方之间,这些都可以让我慢慢适应中国的环境,为以后的创业打基础。
  在亚信,我负责企业战略规划,学到了许多企业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也逐渐明白做企业需要时间积累、需要战略管理,这些都弥补了我在管理上的不足——单一投行背景的人做企业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将企业当作项目做,忽视长远利益与长远目标。
  在亚信工作四年之后,我觉得是时候自己做些事情了。尽管当时的时机不是很好,我还是毅然创办了华兴资本。
  我认为,中国就像是一个四肢发达的巨人,各行各业都做到了全球领先,但是我们有一颗脆弱的心脏:金融系统。金融做不好,社会资源、资本的重新分配就成问题,整个躯体就非常危险。我认为中国的症结就在这个地方,而越是有症结的地方发展的机会就越大。
  通过亚信我认识了很多回国的创业者,他们需要钱,而摩根士丹利的很多同事去了VC、PE,做投资人,两边资源一结合,商业模式就出来了。这种商业模式水到渠成,我并没有为此冥思苦想。有需求就有市场,人生中很多事情就是这么偶然。
  创业时期确实有些艰苦。最初只有我和助理两个人,我在国际俱乐部向朋友借了一间办公室。因为太寒碜,每次都只能在国际俱乐部的大堂里见客户,别人都戏称我是国际俱乐部的VIP。
  华兴资本招聘的第一名员工是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女生。我跟她说到公司来工作,不仅要做分析师,还要做秘书——因为我没有秘书。她吓一跳,但认真考虑后还是选择留下。
  好在接到的第一个案子还算比较顺利。是亚信的丁健给我介绍的中星微电子。客户说合作的基础是看中了我这个人,而为了这个案子,我把自己都“出卖”了,兼职给中星微电子做了一年的CFO。
  华兴资本成立的第一年就盈利了,这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不必像其他人,从大公司出来创业后诚惶诚恐,生活没有保障。
  自己做企业和打工的区别在于:自己做企业,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而如果是打工,你只要达到雇主的期望值或者稍微高出一点就可以了。就像是收拾房间一样,自己的家怎么收拾都不会有收拾完的时候,但是住酒店就不会。
  一位前辈曾对我说,做老板和打工者最大的区别是:老板的椅子是没有靠背的。员工可以依靠老板,但是老板背后没有人,所以事情都要自己解决。
  创业以后,每时每刻都有新问题,就像是游戏里打怪兽,过关斩将,希望轻轻松松过几天是不现实的。现在的我很淡定,有问题就拿来一个个解决,像打游戏一样,我觉得这样的游戏人生挺好玩儿的。
  我真的希望华兴是我职业生涯的终点,希望我所选择的行业、市场空间足够让我用几十年去投入。
  目前,华兴还刚刚起步,与伟大还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我相信,大家聚在一起不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我们立志要做的是一个伟大的企业。
  我对伟大的定义是:首先要在业内有绝对影响力;其次,企业本身的价值不在于创始人——有一天包凡离开了,华兴还在。甚至若干年以后大家都记得华兴,而不记得包凡,那样华兴就成功了。更加重要的是,成就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需要足够长的时间。
(采访|陈培婵)


原职:Google亚太区首席营销官
王怀南 放弃创业是一桩罪
口述|宝宝树公司董事长兼CEO 王怀南  出处|《英才》杂志4月刊

  正是Google促使我离职创业的。因为Google就有很多创业的血统。
  在外人看来,Google是一家成熟公司,但是在内部,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感觉到,Google还是一家创业式的公司——随时会有新鲜的事务出现,也不断有内部员工离职创业。
  Google的精神就是,不希望员工永远只做螺丝钉、安分守己,Google希望员工能永远在自己的领域发现新的东西,或者去发现新的领域。
  人在Google,难保不被Google的创业精神所感染,随时想到创业,随时就会血脉喷张。再加上2005年回国时,我亲眼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及互联网行业未来的机会,机会和前景把我的创业激情放大了无数倍。
  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你真正嗅到了机会,且有信心能够把这件事做成,如果你不去创业,这就是一桩“罪”,因为放弃机会,就等于放弃了你的未来。
  在创业之前,我就想得很清楚了:这件事情做得成做不成,浪费或得到最大的,其实是我的生命和时间。想清了这个,我就知道在创业的过程中,在很多方面我不会在乎。离开大公司,要过的只是自己这一关。物质上的东西都是暂时的,有时候这是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觉得,创业公司的优势基本是大公司所无法复制的。
  首先,团队的核心不是职业经理人,而是创业者自己,创业者的那种热忱是大公司无法想象的。同时,大家愿意付出的牺牲、代价也是大公司没法比的。其次,创业公司的经验、模式无先例可寻,有的决策不那么靠谱,出错几率也高,但创业公司赌的就是快。大公司开五枪,枪枪命中,也才5次机会。小公司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开十枪,其中即便有两枪脱靶,毕竟打中了八枪。再有就是创业公司在创业初期,给员工带来的成就感巨大,这是大公司更加无法比的。如果一定要说出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最大反差,就是三个字——成就感。
  当然大公司也有很多自己的优势。
  首先,肯定是稳定,对于一个需要稳定的家庭来讲,这很重要。茫茫大海上一叶扁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翻掉,小公司总有这种感觉。
  同时,人是有虚荣心的:一个清华毕业生在微软工作,和在初期的宝宝树工作,虚荣心上显然是不成比例的。
  第三,某种程度上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培训机制是不一样的。小公司的培训就是实战,直接上战场。而大公司的培训是系统的,培训是员工了解熟悉工作方式与程序的重要途径。
  另一个不同就是计划、规划。大公司的工作都是按照计划严格执行的,增长、节约都有百分比。小公司也规划,但比较实际的基本只有成本控制规划,其他规划基本没有用,变化实在太大了。
  我不会用“落差”这两个字来形容创业前后的状态。落差的前提是有高有低,我只能说创业前后,我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性质区别很大。这种落差感可能外人会有,但我自己不会有。我曾告诉我自己:任何伟大的企业都一定是从小铺子做起的,所有的伟大都是从渺小开始的。
  其实我是一个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的人,我认为,生命中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每天高高兴兴做自己的事,同时遵循并恪守某种道德的底线。
  对我来说,创业没有失败可言,因为失败可以转化成某种财富,即使以后我重新回到大公司,我也会觉得我做了我愿意做的事情,我努力了。假使创业没有成功,这个经历也是我职业生涯的一笔财富。一个完全没有失败经验的管理者也是不全面的。
  也有人对我的离职很不解,认为放弃那么优厚的待遇不理智。但是现在看看,当初有这样想法的人——我的一些Google同事——也都纷纷离职创业了。
  从每天稳定的工作到突然没有了稳定的感觉,从每一件事情都有专人或团队帮你做到事必躬亲,面对角色转换,最初的6个月左右,我的确有一种筚路蓝缕的感觉。
  比如创业期的招聘工作,如果是大公司招聘,根本不用解释公司的详细情况,可对于自己的创业公司,不仅要逐一向应聘者介绍公司的情况,还要向每一个人“贩卖”宝宝树的故事,以获得认同。好在,这段时间不是很长,我们迅速在行业里做出了一点点规模。
  最初的几个月,员工的工资是几个合伙人自己解决的。记得那时候,发工资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是自己的钱,所以要亲自去银行,发多少工资就要取多少现金。那时,尽管公司只有十几个人,每个人的工资也不是很多,但是每次发工资都要发四个小时,因为每次发钱都至少要点四遍——我和会计先每人点一遍,发到员工手中时,我和员工再各点一遍。
  那时候,我们的办公室只有40多平方米,一个月房租3000多元,剩下的支出主要是员工工资,租用服务器的开支仅仅占很小一部分——因为网站还没有什么流量,差不多几万块钱就可以支撑一个月。
  在那段时期,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我亲力亲为。做产品做得非常细致,细到字体,颜色,位置,链接,都需要我过目、我参与。这对人是一种锻炼。
  即使这样,我并没有觉得艰辛。因为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心中也很清楚自己的前途会是什么样。
(采访|张军、周莉)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