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我的故事

我亲历的中国变迁

文|本刊记者 罗影 张军 日期: 2009-09-01 浏览次数: 3216

  I witness changes in China    
曾经的红墙绿瓦,变成了今天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上任以来,赵科林、闵毅达、柯博德、赛如阳这几位外资公司的中国区总裁,在工作和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中国的种种变化。
  几乎,经济的变迁是这几位企业管理者眼中的全部。中国庞大的、可持续的市场被众口一词的称道,中国的机会也被重复提及。而对于中国特色的缺点,几位总裁的一致表达“委婉”——至少在这一点上,他们已经很中国化了。
  不可避免的是,亲身经历着中国变迁的他们也正在因为中国而改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几位中国区总裁并没有力图将自己的公司全盘西化,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尽可能的保留、发扬中国的特色,甚至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推展至全球,以帮助公司进一步发展。

 

正式在中国内地工作:1995

赵科林
再也看不到那种场景

年口述|诺基亚中国区总裁 赵科林
  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中国之“大”会让他们印象深刻。而对于那些初次来中国的外籍企业管理者,中国则是一个大挑战——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又各自不同,实在复杂。
  幸好,在来中国内地之前,我先在香港地区工作过两年,又在台湾地区工作了5年,对中国文化算是有了一些了解。
  我第一次来内地是1995年,那一次是公差——为了给诺基亚手机做市场调查。
  到北京的第一天,我推开宾馆的窗户往外看,宽阔的马路上是宏大的自行车流,那是我在别的地方从没见过的景象,那种景象应该给很多外国人留下过深刻印象。
  另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细节是,我路过一家刚刚开业的必胜客,发现等候就餐的顾客居然排着长队,这在国外是很少排队,似乎是当时中国内地最常见的一种景象。我去邮电局(当时邮政、电信还未分家)做市场调查时也看到了同样的情景。当时,一个邮局的内部格局基本分成两块区域,一边负责邮政业务,有人在贴邮票、盖戳、寄信;另一边则有一个大柜台,销售SIM卡。
  在销售SIM卡的区域,也是有很多人在排队。邮局里布满临时搭起来销售手机的摊位,消费者可以从柜台买了SIM卡,直接就近在边上的摊位买手机。我是第一次看到如此不同的手机销售方式。
  这种销售方式,有着中国自己的历史原因。当时中国手机销售已经放开,但是入网等服务还相对集中在电信部门的手中。由于邮政电信没有分家,邮局还是电信运营开展业务的主要网点。
  当然,现在再也看不到那种场景了。今天,内地很多城市都有了“手机一条街”,那些销售手机的店面很可能就是原来在邮局里的临时摊位,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逐渐演变成邮局边上的手机店。这一转变过程让很多人成了百万富翁。
  2001年,我正式到北京工作,时任诺基亚中国区副总裁。当时,中国手机市场的老大还是摩托罗拉,它占据了大约30%的市场份额,诺基亚排第二。很自然,我将摩托罗拉定位为自己的对手。
  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住在国贸南边的一所公寓里,从房间的窗户看出去,对面正是摩托罗拉的北京办公室,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对面几点下班——灯是不是还亮着。有时候我坐在沙发上,能如此清楚地看到竞争对手的工作热情,让我不得不更加拼命地工作。
  不过,后来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大概一年之后,数十家中国本土手机制造商迅速崛起,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市场份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时候,我觉得有必要研究一下中国对手了。
  我喜欢看《孙子兵法》,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从这本中国古老的兵书中我了解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我发现不少中国企业家有很强的执行力,他们有一些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类似对军队的管理,那些就是直接从《孙子兵法》中移植来的。
  对这些管理方式,我开始觉得难以理解,但后来发现的确很有用。比如在零售领域,中国企业喜欢用很多人来做销售,有时候,一家公司甚至有上万名销售员。如果你在旺季去商店买手机,可能根本进不去,因为店里的空间都给各个厂家的促销员占满了,顾客甚至都没法接近柜台。而那时候诺基亚可能只有几百名销售人员。但不得不承认,中国本土企业的这种战略挺成功的。后来,诺基亚也做出了很大的转变。
  目前,诺基亚中国大约有6000名销售员。这是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没有的,现在,印度、俄罗斯等市场也在学习中国的经验。
  不过,还有一些地方,我至今仍觉得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比如说,我习惯于直接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不理解或者不同意一件事情,我会直接说“No”。但大部分中国人不会这么做,他们更喜欢间接含蓄的表达方式。不同意的时候,他们会选择不说话或不发表意见,而不是直接说“我不同意”。我至今学不会这种间接含蓄,这让我有时候很难完全理解一些中国人的真实想法。
  关于这方面,《孙子兵法》不能帮我解决问题,但学习中文可能会有帮助。我觉得学中文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学会了中文,你才能跟普通的中国人打交道,只有在他们身上,你才能看到真正属于中国的东西。
  遗憾的是,我能够用来学习中文的时间并不多。这恐怕是所有在中国的跨国公司高管的共同烦恼,中国市场这么大,每一个来到这里的管理者都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所以,尽管都知道中文很重要,但来了十几年却还不会说中文的大有人在。
  我只是尽量抽出私人时间学习。有一次,我和家人去台湾度假,结果,其他人是真正的度假,而我却在7天时间里、每天花7个小时,在一所当地学校里学中文。有人打赌说我坚持不下来,但结果我很骄傲——坚持下来了。现在,我每个星期天花两小时学中文。
  我太太是台湾人,两个女儿分别出生在台湾和北京,他们的第一语言都是中文。现在她们要是在家里说中文,我还能听得懂。可是我担心,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中文学得越来越好,会不会有一天我听不懂她们说的是什么?
  刚到北京的时候我38岁,现在46岁了,我觉得自己现在比8年前更成熟了,尤其在管理方面。
  在这8年里,我变得更有耐心,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倾听、了解团队和客户的想法,学会更平衡地做决定,这些都是中国对我的改变,是我人生的重要收获。
  我自己还有一点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学会了打高尔夫、打网球,有时候还会去做运动按摩,因为这些是大多数中国朋友和客户喜欢的活动,参加这些活动,是跟别人交流的好机会。要是在以前,这是不可思议的。我以前是“铁人三项”的专业运动员,常常一个人专心地跑步或游泳,对我来说,运动就是运动,很纯粹。但现在我了解到,有些运动是中国式的社交需要。
  诺基亚是一家欧洲公司。在欧洲,人们的生活节奏很慢、很悠闲,50岁就想着退休。但在中国,情况很不一样,这里的生活节奏很快,每个人都渴望进步,每天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没有人会在50岁退休。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
  诺基亚要想保持长期的成功,必须更好的了解亚洲文化、中国文化,并从中学习。我目前在读的一本书是Martin Jacques写的《当中国引领世界》(WhenChina Rules the World),很受启发。由此我产生一种想法:如果能把中国元素借鉴到欧洲,相信对诺基亚本身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现在开始更多的影响我的国外同事和老板,希望更多的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优点,把中国式思维与诺基亚的文化很好地整合起来。
  (采访|本刊记者 罗影)

 

 

正式在中国内地工作:2001年

闵毅达
不像是发展中的国家

口述|戴尔大中华区总裁 闵毅达
  经历了在中国的这一切,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我只能说“伟大”。
  其实,说到对中国最早的认识,应该在我读书的时候,通过学习地理、历史,开始认识中国。对于童年的我,中国是个所有人都想去探险的神秘地方。
  工作之后,我开始通过媒体了解中国。当时,西方媒体对中国没有更多的报道,仅仅把中国描述为一个巨大的、发展中的市场。
  尽管如此,当我2001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感到非常吃惊,我没有想到中国是如此的现代化,无论社会面貌还是经济发展速度,都不像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国家。
  我太太是促使我到中国工作的原因之一。之前,她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到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因为她认为,中国代表着未来。
  但真的面临选择,我还要有所考虑。其实从工作角度讲,我是愿意来中国的,因为我很清楚中国市场发展潜力的巨大。那时候,我的担心完全来自生活方面。当时,我的第一个孩子只有几个月大,我很想知道中国的医疗系统、居住环境是什么样子?在中国能不能吃到自己喜欢的食品?孩子将来的教育会怎样?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却是一个外来者必须要解决的“心结”。
  于是,我利用假期带着太太来中国“考察”。那次中国之行打消了我们所有的顾虑,我们发现,在中国,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生活居住的条件,就算吃饭这么简单的事,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
  一年前,我的第二个孩子在上海出生了,给我太太接生的是一位中国医生,这足以说明我们对中国医疗系统的信心。
  跟西方媒体的报道完全不同,中国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不会有人突然跳出来拦住我盘查,也不会有人来打扰我的正常生活。
  从2004年10月上任以来,我发现中国有着巨大的改变。
  最核心的一点是,中国这几年经济发展特别快。过去5年中,中国经济有大幅的增长,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在一定意义上使中国变得更强。这种趋势可以让我明显预感到:再过数年,中国将会成为真正的全球经济大国。这种发展也使中国正变得自信。几年来,中国经济的成就让整个国家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
  不能否认,中国给我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刚来中国的时候,我还不是戴尔全球的管理层,也根本没有想过会那么快地承担起管理整个中国区的重担,是中国给了我巨大的成长机会。
  对我来讲,中国的生活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历程,让我成为一位更好的领导者、一位更好的丈夫、一位更好的父亲。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过去的5年多时间里,我对中国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我并不清楚这些认识是否能帮助我在业务征程上走得更远,但至少它可以让我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比如,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关键要看你是不是拥有足够的人际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讲,在开展业务之前,你需要认识正确的人,才有机会和他开始对话,了解他的想法,才有机会去达成协议。
  中国人处理争议的方式也与西方大不相同。在中国,一旦有了争议,在没有达成一致之前,大家还是愿意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就如何可以达成一致继续谈判。而在其他国家,解决这种分歧的方式往往是直接采取法律手段。有意思的一点是,在中国达成协议是很慎重的。为了达成协议,双方可能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并经过反复的谈判。而一旦达成协议,双方就会用最大的诚意执行协议,速度非常快。这一点和很多西方国家不同。在西方,意向性的协议很快就能达成,可到了执行的时候,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对于中国员工来说,关系与沟通很重要。我刚到中国的时候,在建立关系方面没有做足够的投资,只是把很多时间花在了业务上,缺少与的员工沟通。于是,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同样一名员工,同样一件事,有时候他能做到,有时候却不能。很显然,这不是流程本身的问题,更多的问题跟人相关。
  于是,我开始坐下来,跟员工探讨、沟通。我发现,只要能说服他,事情就能很快解决。现在,我会花时间跟员工去打高尔夫,也经常到北京办公室跟员工坐在一起沟通。
  这一点不像在美国。在美国,很多事情我只要发出指令就行,员工在执行上没有任何障碍。当然,我不认为这是个障碍,我觉得这只是中国独特的一面。只要了解这一点,就可以保证业务的成功。
  遗憾的是,至今我仍有一些不能理解的地方。比如,有时候我们向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明明能够保证客户的利益最大化,可客户做出的决定,却不是基于我们的解决方案,而是依据一些我们不大了解的因素,这让我们很困惑。
  在中国的发展使戴尔受益颇多。通过每年在中国250亿美元的采购,戴尔可以为全世界的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价格却相当优廉的产品。同样,戴尔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做出了贡献,包括每年200万个就业机会。
基于这样的成绩,戴尔有一个想法:希望中国政府在原有的已经相当开放的投资政策方面,能进一步鼓励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为中国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采访|本刊记者 张军)

 

 

正式在中国内地工作:1998年

柯博德
每次来总能发现新东西

口述|ITT中国及印度总裁 柯博德
  尽管我是在2008年7月15日正式到中国来工作的,不过大概在10年前我就开始接触中国。
  那时候,我在ITT的ICS部门工作,与中国的深圳有很多业务上的往来。所以,我第一次到的中国城市就是深圳。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深圳的时候,看到满街跑的大部分还是自行车,但是现在,汽车已经变成了那里主要的交通工具。
  在上海,我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变化和速度。正式驻上海工作前,我也常常过来出差,有时候隔一年,有时候隔几个月,每次来总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这里有一条路快修好了,那里有一座楼刚刚盖起来……
  这种变化在ITT身上也有鲜明的体现:10年前,ITT在中国只有一两个生产工厂;10年后,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了一整套全面的布局,除了生产,市场、销售和研发也都在中国公司里有了重要的地位。
  很多外国人说,很难适应中国文化,我倒不觉得。来中国前,我在德国和荷兰工作过,那里的文化跟美国也有很大不同。其实,我很愿意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去观察不同地方的人、同他们合作、融入他们的生活,让我觉得兴奋。只要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环境,你就会觉得适应不同文化的过程是很刺激、有趣的。
  由于ITT的总部设在美国,为了配合美国时间,有时候我要在晚上很晚或者早上很早的时候工作。
  不过,我很重视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也并不鼓励员工加班。当然,中国员工都很渴望进步、成功,所以他们常常自愿在工作上投入很多的时间。
    很多人跟我说,中国人没有美国人开放,中国员工习惯保持沉默,不会像美国员工那样,有什么话就直接过去敲开老板的门。但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在我工作的公司,只要你给他们机会,中国员工也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我喜欢跟员工开诚布公地谈话,尽量在公司里营造开放的环境和氛围,鼓励直接的、多渠道的沟通,让员工愿意对我敞开心扉。我们有很多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让员工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比如每个季度、每月和每周的例会,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有高管在开,普通员工也都要参与,在会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有午餐会,我大概每两个月一次,跟那些刚入职不久的新员工一起吃饭,他们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也可以向我提问题。我发现,规模在20—25个人的会议,效果是最好的。上任一年多来,我跟中国公司的大部分员工都一起吃过饭了。
  当然,东西方思维之间,可能还是会存在一点小小的差异。比如发生一件事,美国人的应对模式是反应很快,立刻采取行动;但中国人似乎更喜欢在采取行动前反复地、长时间地讨论。
  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好事,因为我在中国工作,有语言障碍,充分的讨论能让我更好地了解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做出判断。
  由于工作很忙,我没有时间专门学习中文,因此现在只会说一些简单的话,比如“你好”、“谢谢”、“请送我去某个地方”之类的,勉强应付打出租车、点菜这样的小事。
    工作性质让我常常要在全球各地飞来飞去,我现在虽然住在上海,但一年中有50%以上的时间是在其他地方度过的。
    (采访|本刊记者 罗影)

 

 

正式在中国内地工作:1997年

赛如阳
灾祸带给中国的是刺激

口述|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区总裁 赛如阳
  30多年前,全球造船业的中心在欧洲,现在则转向亚洲。
  作为船舶行业的供应商,阿克苏诺贝尔跟随着客户辗转来到亚洲,先到日本、后转到韩国,现在则到了中国。这种转变是缘于中国经济在近年来的蓬勃发展,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全球造船业的中心。
  尽管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一直频繁的到亚洲出差,但那段时期我从来没有来过中国大陆,因此对中国了解有限。那时,我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同事,而这些信息与我真正来到中国之后所看到的情境却不尽相同。
  我是在十多年前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刚刚开始的时候,第一次来到中国的。除了对中国市场感到好奇之外,就是被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所震撼。由于还不是很了解中国,我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曾有过些许担忧,但最后,中国用飞速发展这一事实证明:我多虑了。
  对比前后两次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表现与实力,可以得出一个很明显的结论: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足以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而且,十几年来,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中国对经济品质的追求正日益增加。
  我更发现:灾祸和困境带给中国的并不只有打击,而更多是激励,是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动力。而且,这种刺激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方面。
  以多年前的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和之后的北京“非典”为例,这些挑战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是积极的方面,比如新法规和新管理方法的颁布与实施、金融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全面提升等等。
  此外,中国还经历过较高的通货膨胀。但是,高通货膨胀并没有破坏中国的经济,其最终结果是,在经历了高通胀之后,中国人学会了应对的办法。
  化被动为主动,这一点正是跨国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化工行业发展迅速,将来它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这就是我们致力于发展中国业务的原因。
  基于这一点和这些年在中国积累的经验,我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应该是怎样合理管理快速增长的局面。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熟,阿克苏诺贝尔得中国员工也有着相应的改变。中绝对服从上级的意见,而现在他们则更喜欢在做事前获取更多的信息加以分析,这一点正在趋同于西方商业社会的情况。
  多年来,中国人的能力和信心都有了很大的增长,这从阿克苏诺贝尔工作的年轻员工身上,便可以充分反映出来。
  很显然,我不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专家,我觉得虽然在文化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但在这一点上,主要还是看接触的人。
  有资料显示,在所有人与人的互动中,20%的交流因素在于文化,而其余的80%在于每个不同的人。在阿克苏诺贝尔,我的中国同事的英语水平都非常好,我们可以很顺利的沟通。这是我很骄傲的一点。
  我在中国及其他地区的管理风格是一样的。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相信只要给予充分的条件,我的同事有能力做好他们的工作。这个道理在各个地方都是一样的。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所面临的挑战都是工作方面的,而不是身处在哪个国家。
    (整理|本刊记者 张军)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