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英才读书

清算企业的文化赤字

主持 本刊记者 陈培婵 日期: 2009-12-01 浏览次数: 1633

    嘉宾 陈明键 东方高圣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余世存 知名财经专栏作家、《非常道》作者
       韦华伟 北京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中国企业文化是迷失的,但是好的企业没有迷失,整个社会就是在遵循80/20原则,只有20%的企业是最好的、能够承担走出去的战略,剩余80%的命运就是被兼并或者被淘汰。

  当海外企业将中国看作是救命稻草的时候,中国企业正计划将海外企业当作走出去的砝码。
  2009年,中国企业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狂潮。仅以汽车产业为例,在几宗汽车品牌的出售背后,均有中国买家的身影,如北汽之于欧宝和萨博、吉利之于沃尔沃、腾中之于悍马。
  并购背后的焦点是企业收益、国家利益、资本布局、市场拓展的线路图。然而,还有很多人将焦点放在中国企业与海外企业的差距上。躲在黑暗的角落,看着这些光鲜的交易,我们需要自问:除了钱,中国企业还有什么优势去整合这些世界一流公司?中国企业如何才能真正变身为明日的世界一流?
  在人才、技术、游戏规则等“硬件”之外,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寻找中国企业在文化建构上软实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或许,能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到自己。

 

赤字一缺少根基中
国企业太年轻,创始人还在打拼,赚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像是用珍珠串项链,我们只有20颗,别人已经100颗了。
  主持人:几位嘉宾是如何看待当前中国企业文化现状的?你们认为是否存在某种缺失?
  余世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一种现象存在——社会对企业文化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其表现形式为,很多企业家在心态并不平衡的状态下匆忙上阵,像比赛似的办企业内刊、办会所,并自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全部。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缺少根基。
  最明显的表象就是,企业内部员工的浮躁、紧张感变成了常态。新员工进入一个单位之后,不管企业一把手在媒体上多么活跃、多么有社会魅力、说企业怎么牛,员工也不关心,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另外一个表象是,一大批老板到了40多岁左右,功成名就,却开始补习文化课。老板追求的是从容心、平常心,但是员工不可能触摸到、感觉到。其实,每个公司都应该有它独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核心应该是人才和队伍的管理,能使员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在这些方面中国企业是缺失的。
  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这几年社会对企业文化的质疑已经麻木了,觉得企业文化与社会、民生格格不入。所以,这么多年来,人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评价不是很高。
  韦华伟:国内企业的企业文化主要是将“一把手”的想法提炼成文字,推广贯彻,几乎不管这些想法是否真的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的反映。
  尤其是现在一些国有企业,总是试图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企业文化变得不一样,往往沦为空洞的形式。其实,一把手认识到了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有差距,并希望补齐短板的想法是进步的,只是他们的步骤方法与正确的方向有差距。
  现在,很多大企业都很在乎社会责任报告,一时间做社会责任报告成了时髦,以至于这件事演变成了手册大比拼,文化本身百花齐放,但是企业文化基本没有变化。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目前大多的企业文化知识呈现在企业家的头脑中,从中提炼出的问题员工并不理解。员工最关心的无外乎三个方面:物质收入,精神上的满足,工作本身带来的价值感受。实际上这些才是企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就要实实在在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企业家很容易在这方面走偏。
  陈明键:我想说“founder story”(创业者故事)就是企业文化,是这些故事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比如著名的“万科拿地,王石补钱”这是好事的代表;也有坏事的例子,就是汶川地震后的捐款门事件。这一好一坏两件事,必定会变成万科文化的一部分。
  我去参观福特博物馆,里面有福特本人的照片、第一辆汽车的模型、爱迪生发明大会等等,也有老福特雇用黑社会管理生产线这样不光彩的一面。这才是系统的企业文化表达方式。
  说中国缺什么都行,就是不缺文化。每个创业者、每个企业都处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只能说中国企业太年轻,创始人还在打拼,赚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缺乏系统化的故事总结,有企业文化却没有系统的表达出来。主要问题是时间还短,就像是用珍珠串项链,我们只有20颗,别人已经100颗了。
  主持人:那么是企业家决定企业文化,还是企业文化制约企业家?
  陈明键:企业家分两类,一类是创始人,他们的力量比制度大,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望;第二类是CEO,他们就是要遵守制度。国外已经发展成体系了,韦尔奇离开GE,GE不会改变。中国企业文化在经历多年以后也会像国外一样制度化,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3岁小孩和一个30岁的成年人,你说小孩文化上缺失,肯定对,但是没有说到点子上。
  余世存:没有办法,中国就是这样的格局。万科很多的员工都是北大才子,但是王石就是万科的文化,王石爬什么山、读什么书,自传里讲什么,这些故事就是万科企业文化核心的组成要素。
  韦华伟:我们看到好的企业,恰恰都是“一把手”特别成熟的企业。我最近刚刚接触了一位企业家,在公司,员工都叫他主席,他有绝对的权威,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这个企业而言,如果“一把手”没有到那个地步,这个企业反而做不到现在的规模。像万科的王石、海尔的张瑞敏,都已经成了一种符号。
  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是打拼出来的,企业家都有一种精神。企业家的人格特点或做事风格,往往形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企业文化的系统建构,不能只有企业家本人的烙印,就像是一个国家一样,没有一种主流的思想意识,肯定会出问题。很多企业家也慢慢发现,引进西方文化不行,因为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太深,引入日韩文化也不行,他们的东西最初也是学习中国。现在,反而是中国企业自己有点不伦不类,杂七杂八什么都有。这恰恰反应出中国企业文化最大的问题,不是文化缺失,而是迷失。企业文化是根源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混乱,企业文化也容易凌乱。

 

赤字二缺少创新?
一个乔布斯成不了气候,其实在一个成功的乔布斯背后,已经一万个没被看到的乔布斯倒下了。
  主持人:德鲁克曾提出过企业家精神有两个元素,一个是自由的精神,一个是创新的精神。几位怎么看待自由与创新?
  韦华伟:创新的前提是自由,思想不自由怎么能创新?很多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中国企业的等级观念非常强,从办公室大小就能看出来。像联想那样,从员工到老板,所有人都直呼其名的企业不多。这背后是社会文化因素。
  前不久我接触的一家民营企业,员工按照职务分为处长、副处长、科长,感觉像政府似的。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是煤炭公司,业务中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要实现对接。这就是严重的文化问题。
  余世存:自由、创新,包括企业家精神,这几个词在中国都不太合适。中国的企业圈说白了就是一个江湖,就是看一把手和他的左膀右臂能不能支撑这个企业。当小弟就会有20%被淘汰,大哥做的就是想办法保住其他兄弟的忠诚度。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让员工自由发挥呢?很难。
  韦华伟:中国的创新力不同于西方。西方人靠自由获得权力。中国人靠忠义、靠江湖精神。在中国企业,如果老板不认可你这个人,即使你做得再优秀,工作也不会被肯定,这个情况在西方不会出现。其实,自由、平等、创新在中国企业里都在提,老板们也想了一些办法,但更多是停留在简单的物质激励上。
  主持人:这是否也是中国缺乏创新力的原因呢?
  陈明键:我倒是觉得中国企业不缺少创新。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创新活动。这是导致中国大规模创新的根本。比如说创业板是最直接的物质刺激。为什么美国硅谷诞生了微软、思科、Google这样的企业,都是靠刺激带来的创新。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不单是人口众多,而且高度统一,同一个法律、同一种货币、同一种语言文字、同一个政党,在全世界找不出来这么统一的市场。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是巨国经济,而不是大国经济。
  一个乔布斯成不了气候,其实在一个成功的乔布斯背后,已经一万个没被看到的乔布斯倒下了。中国也会一样。做下一个马云、下一个马化腾是许多人的理想,只要有刺激,一切都有可能。

 

赤字三缺少信任
中国已经有一个华为了,这样的企业总是先有第一个,然后才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企业都有非常强的企业文化和竞争精神,经得住大浪淘沙。
  主持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中国企业马上将跻身世界一流企业阵营之中?
  陈明键:一个国家一开始是输出产品,富裕之后输出资本,继而是货币,最后一步才是输出文化。这是一个国家由富裕到富强到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深刻而简单的道理。目前,中国企业还处在由小富到大富再到强大的过程之中。与这个阶段相对应的,做富做强是第一位,文化表达是第二位。美国建国100周年时,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经济强国,我相信中国到100周年也会很辉煌。而企业与国家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国在创造前所未有的巨国经济的同时,无数创业者也在创造丰富多彩的历史。所以我说,中国企业文化在表达上慢一拍是必然的。
  韦华伟:我们要问,没有日本人那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中国企业凭什么走出去?很多的中国人都有过这个疑问,但是在政府的高层中已经没有这个疑问了。改革开放30年,GDP每年保持近10%的增长,中国企业能够跻身世界500强。这些事实足以解答以上疑问。
  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华为,这样的企业总是先有第一个,然后才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企业都有非常强的企业文化和竞争精神,经得住大浪淘沙。中国企业文化是迷失的,但是好的企业没有迷失,整个社会就是在遵循80/20原则,只有20%的企业是最好的、能够承担走出去的战略,剩余80%的命运就是被兼并或者被淘汰。
  余世存: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的翻版。所以对企业文化,虽然目前大家有点失望,但是不用那么悲观。特别是在社会文化中,我们是不是坚持把中国文化中最核心、最高尚的拿出来,变成我们的民生日用。
  主持人:那么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构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陈明键:如果单从企业文化的冲突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信任”。企业家能不能信任为你服务的人,能不能信任被收购企业的人,信任问题源于中国人的思想。“你是不是我的人,你是我的人我就信任”,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但是外国人信赖制度。
  韦华伟:我觉得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要更多适应的,还是中国文化去包容西方文化,因为让西方人接受东方文化很难。你只能适应它,而不是他来适应你。
  余世存:我觉得到谁的地方就适应谁的文化。外国人来中国,要入乡随俗;中国企业走出去,自然要尊重人家的文化。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