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公司

孙宏斌:顺驰的前世今生

文|本刊记者 罗影 /图|松涛 日期: 2010-11-05 浏览次数: 5550

  已有两三年不怎么在媒体上露面的孙宏斌终于再次走到了镁光灯下。2010年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香港联交所,融创中国(1918.HK)高调上市。

  此番“重出江湖”,大家都在谈论孙宏斌的变化:对比顺驰时代的张扬,现在的他低调了、谨慎了、保守了……

  这些变化是如何完成的?经历过怎样的挣扎与痛苦?孙宏斌的回答轻描淡写:“我不过是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年轻时,觉得三五年太长,甚至一年都等不及,所以顺驰的战略是狂飙突进,孙的个人行事更是只争朝夕;如今,在地产行业浸淫了16年,孙宏斌觉得“只要企业做得健康,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一定会好的。”

  6年前,孙宏斌一手打造的顺驰已经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上市条件是:孙本人不能做董事长、CEO,甚至连董事都不能做——因为有过牢狱经历。“什么都不让我做,但我总得有事儿干啊。”于是,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诞生了。虽然那次,孙宏斌在最后时刻主动放弃上市,但“副产品”融创却阴差阳错地成了他最后的避风港:“此前我的精力一直放在顺驰,直到后来顺驰没有了,我才回到融创当总裁。”

  后来融创启动上市,孙宏斌坚持不让出控制权,“要是不让我当CEO,融创就不上市了”。这一次,投行表示了理解与支持。于是,在上市后的融创中国(1918.HK),孙宏斌持有51.85%的股份,头衔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其实,对地产企业来说,现在并非上市好时机。9月29日,以抑制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地产二次新政刚刚出台,对整个行业影响重大。为了给机构投资者留出足够的盈利空间,融创的招股价较资产净值折让超过一半。

  有人质疑:融创是不是“被上市”、是先期引入的资本债主逼得孙宏斌不得不顶风上市?对于这种猜测,孙不以为然:“没有这回事。”按照他的解释,融创与投行的协议规定:上市窗口要到2011年11月才到期;即使到时候还不能上市,投资者也有两个选择,或者延长期限,或者让融创回赎。

  “我觉得前一个可能性更大些。即使回赎,我也愿意。这笔可转债的基本利率是7%,已经按年付过,回赎只需要再多付15.5%,对我来说,用这个利率把股权赎回来,并不是一个算不过来账的事儿。”

  三次折戟之后,融创第四次上市得以成功。然而,对孙宏斌来说,上市似乎已经不具备什么特别意义。不是为了得到公众认可——“我们不需要别人认可,我从不关心别人说什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也不是为了那26亿港币的资金——“20多亿,一块地都买不了。”

  的确,对于早在2003年就将顺驰的销售回款做到了40亿的孙宏斌来说,20多亿的募资额似乎算不了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历了三回冲刺,最终的这次顺利撞线,对孙宏斌只能算是一种形式上的安慰。

  遗产

  “生不逢时”,是许多人对当年的顺驰发出的感慨。

  2006年9月,拥有大幅土地却熬不过资金链危机的孙宏斌,将自己花费12年心血打造的顺驰的大部分股权,以区区1亿元卖给了香港路劲基建集团。“如果他再多坚持一下……”成了一句永远不会有结果的感叹。

  短短几个月后,全国各大城市的地价和房价开始疯涨,顺驰曾经的烫手山芋——土地,转眼间价值连城。2007年,一批与当年的顺驰同样激进的地产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比如恒大,在2007年的地产狂潮中,它的圈地运动甚至比顺驰更为疯狂、负债率更高,巧合的是,它也在疯狂扩张的进程中突遇风暴——2008年金融危机。然而,恒大顺利挺过了危机,不仅没有如很多同行预言地那样“倒下”,反而在香港成功上市,其董事长许家印随即成为中国首富。

  当《英才》记者问道:有没有想过,如果顺驰当年没有卖掉,会不会成为另一个恒大?孙回答:“我不了解恒大。”随即,他又补充:“我不这么想问题,老是想过去,怨天尤人,没有意义,也没有作用。”

  关于顺驰的那段过往,虽然算不上愉快,却是融创今天的投资者最看重的东西。“投资者喜欢我们这个团队。因为第一,我们吃过亏、赔过钱,第二,我们总结了教训。那种一直特别顺的团队,投资者反而不放心。”

  顺驰毕竟还是留给孙宏斌一些“遗产”:“有理想、有激情的企业文化”和“对市场大势的准确判断”是融创要继承的;“狂飙突进的扩张速度”和“忽视现金流”是融创要摒弃的。

  顺驰的企业文化,你可以说它“有理想、有激情”,也可以说它“狂热、好斗”。而孙宏斌的商业眼光,在业界则几乎是毫无争议的。

  柳传志评价孙宏斌是极少数“能审时度势、一眼看到底”的人。2003年,地产老大万科的销售额只有50亿时,王石已经开始预测楼市拐点,而孙宏斌放言:他不信未来五年中国地产业出不了一家年销售额500亿的企业。2007年,万科的销售额达到523亿。

  孙宏斌当时的判断依据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市大量汇集,必然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庞大需求。——听起来很熟悉?不错,这正是几年后被专家学者们重复了无数遍的理由。

  孙宏斌表示,是当年在联想和顺驰置业(1994年,孙宏斌创办的第一家地产公司,主业是房产代理销售)的经历,让他对市场始终保持着充分的敏感:“在联想的经历让我觉得市场是特别重要的东西,当年做PC本质上就是销售。而我刚涉足地产行业时,也是从房产销售代理开始的,所以我和我的团队对市场有着深刻的了解。”

  眼光等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融创的团队及团队核心孙宏斌的眼光,一定是投资者最看重的优质资源。

  矫正

  虽然对自己的眼光充满自信,孙宏斌还是吸取了顺驰的教训,并在后来融创的发展中,做了相当彻底的矫正。

  当年顺驰曾在一年之内进入十几个城市。“一开始在天津,我们的产品和市场毋庸置疑是最好的。可是后来太快地进入太多城市,管理跨度过大,管理能力被过度稀释,于是问题开始出现。现在回头想,如果那时候只先打入两三个城市,一定会做得很好。”

  所以,从2005年至今,融创只在北京、天津、重庆、无锡、苏州这5个城市有项目。即使现在上市了,孙宏斌也不打算布局全国,“我们现在的布局已经很合理——不是一个城市也不是很多城市;既能管得过来,市场容量也足够大。”

  至于导致顺驰失败的“导火索”——现金流。孙宏斌说,现在融创每年都有一个严格的预算管理规划,其中有达不到销售目标的应对措施:差10%怎么办、差20%怎么办、30%怎么办……对于土地款,在买每一块土地之前,融创也都会出一个完整的资金解决方案。

  “这个行业是杠杆率很高的行业,比金融业还高,因此风险很大、现金流管理起来很困难。”是的,“风险”、“困难”,这些词在顺驰时代的孙宏斌口中,不太能听到。

  7年前,顺驰要挑战万科、做全国第一。孙宏斌说:“不是我们要争第一,而是做不到第一就没法生存。”今天,这一理论显然已被他自己推翻了,他甚至没有给融创制订“一线地产商”的目标。

“一线二线不重要,我现在的目标就是把企业做健康、做从容。健康的企业,一定会有好的发展和回报。有些公司一段时期发展得很快,但没人能知道过两年它会怎样。未来不可预测的公司,投资者是不会喜欢的。”

  7年前,顺驰以9.05亿元天价拿下北京大兴区黄村地块,轰动京城。2009年,融创看中了北京顺义区天竺的一块低密度住宅用地,却因为担心对手报价过高而主动放弃投标。

  一取一舍,实质上是孙宏斌对“好地”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当年,刚刚实施的招拍挂制度,让企业拿地变得容易。而且当时地价是低点,甭管在哪买的地、甭管什么价买的地,都能挣钱——在这个大势判断下,顺驰要做的就是坚决拿地。但从2007年开始,市场已经到了‘地不是永远涨’的时候,没有什么‘不计成本、志在必得’的好地了。再好的地块,价格不合适,也不能算好。”

  2007年,地产行业最热的时候,融创刚刚从雷曼手中拿到一笔钱,但孙宏斌没有买地;2008年的低谷中,他谨慎地买了一块地;2009年,行情再度火热,孙宏斌又沉寂了一年;2010年上市前,融创再次出手,买了两块地。

  当年顺驰的土地储备量曾是同行业中最高的;而今天,与业内土地储备最多的恒大地产相比,融创59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几乎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

  延续

  在地产行业初起步时,顺驰昂首阔步、超越时代疯狂了一把;如今,整个行业都热过了头,融创却选择低头内省,一步一个脚印。

  今天的孙宏斌,不再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与大多数企业家一样,说的最多的是“好产品”、“现金流管理”、“客户美誉度”、“稳健经营”这些词。

  或者是:“现在地产行业慢慢走向正常了,开始有挣有赔,不是什么产品都卖得出去。这时候,产品是第一位的,顾客满意度是第一位的。产品正在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

  或者是:“融创现金流管理得很好,今年虽然行情不好,我们却完全没有卖房压力,还有钱拿地。”

  或者是:“宏观调控对融创几乎没什么影响。宏观调控是好事,能让好企业脱颖而出。”

  看起来,孙宏斌似乎正在用一种略显极端的方式修正自己曾犯过的错误。但如果仔细回溯,你会发现,其实顺驰的影子仍然在融创身上若隐若现。以上那些话,换一种语气,换一种表达方式,在多年前的顺驰也曾被提及、被重视。

  2003年,顺驰进军北京时,孙宏斌曾说过一句犯了众怒的话:“北京没有好房子”,他表示,顺驰要做的产品是经得起买房人推敲的。

  2004年,在连续三天的高层会议之后,顺驰财务总监汪浩做了《我们如何管理现金流》的报告,明确提出“管理现金流是2004年工作重点”,孙宏斌随后提出了著名的“对不重视现金流零容忍”的口号。

  2005年,孙宏斌已经不提“100亿”之类的指标了,“做得尽量好一点儿就可以了”。

  重视产品、现金流、客户美誉度、稳健经营……你可以看到,这些贴在融创身上的关键词,其实当年的孙宏斌早已注意到,并且在努力将之作为顺驰的转变方向。遗憾的是,他没能等到从容转变的机会。

  “很多事情本身没有错不错的,就看你的时间、地点、分寸。”这是孙宏斌曾经说过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今天的融创只是当年顺驰没来得及完成的转变,是顺驰的“后半生”。

 

  “幸运的是,我犯错比较早”

  《英才》:从顺驰的张扬到融创的谨慎,有人说你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孙宏斌: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走到哪一个极端。现在我当然也希望融创快速发展,但一定要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不过,如果你觉得我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说明我们确实吸取教训了。

  《英才》:这么多年来,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孙宏斌:有些东西是永远变不了的,比如精神、激情、理想。也的确有一些东西发生了变化,比如现在我对“好”的定义不一样了。现在我认为,“好”的意思就是对谁都好——投资者、股东、员工、客户。而当年的顺驰,可能就让股东吃亏了。

  《英才》:在对市场的判断上,无论是你的伙伴还是对手,都得承认你的眼光很好、拿地准。这种眼光是如何练就的?

  孙宏斌:这个挺复杂的。要我说,其实就是一个常识——有时候,越大的事儿越是常识。比如我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就是靠常识而不是靠模型。反而是越小的事儿,才越需要计算。《英才》:有没有过失误?

  孙宏斌:从来没有。我对市场的判断一直是很不错的,基本没有离过大谱、偏过大势。当然,不可能永远买得最便宜、卖得最贵,但我们总能在比较便宜的时候买、在比较贵的时候卖。

  《英才》:从联想到顺驰、再到融创,带团队一直是你的强项,那么,在其他方面呢?比如搞投资者关系,你觉得自己擅长吗?

  孙宏斌:不擅长。学着干呗。

  《英才》:你最不愿意干的是搞投资者关系?

  孙宏斌:这是没人愿干的活。见投资者是很有挫折感的,因为其中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这是一个必须要干的事。

  《英才》:最近国美的黄陈之争闹得沸沸扬扬,恰好国美的投资者贝恩也是融创的战投,你怎么看投行?

  孙宏斌:我觉得在国美事件中,外国投行被妖魔化了。其实贝恩是一家非常好的公司。资本是逐利的。作为一个投资人,它要的就是投资回报,这没错。跟资本打交道,你首先得把自己的事做好。投资者不会雪中送炭,他们只愿锦上添花,这很正常。

  《英才》:从顺驰到融创,几乎你做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合作伙伴。你选择合作者的标准是什么?

  孙宏斌:没什么特定的标准,而且,说实话,跟那些大企业合作,人家选我们的成分更大一些。

  《英才》:你人生中最难熬的是什么时候?

  孙宏斌:没有难熬的时候。人的一生肯定会碰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它。我是一个心态挺好的人,习惯从正面看问题。我经历过很多事,成功的、失败的。我觉得这是好事,你一生中总得吃亏,年轻时吃亏总比老了以后吃亏强。幸运的是,我犯错比较早。要是年轻时特别顺,等到老了以后再栽跟头,接下来就没有机会了。

  《英才》:顺驰被卖掉时,你是怎么从正面看问题的?

  孙宏斌:我跟自己说,你得认。所有的判断和决策都是你自己做的,到今天,无论好还是不好,你都得认。怨天尤人,既无意义又无好处。《英才》:从没有后悔过?

  孙宏斌:没有。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很精彩。年轻的时候我争强好胜,处处想做第一,这没什么错。年轻人就应该冒险。过去那些事儿,如果有机会再回去,我还会那么做,因为那个时候就应该过那种生活。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