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志
特别企划

改革先行者 振华重工国企改革收官之年

文 | 拾捌 日期: 2022-11-02 浏览次数: 9

“截至目前,振华重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 总体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不仅完成关键事项改革, 而且在改革的基础上,公司立足作为大国重器的建 设、中国制造排头兵企业的定位,进一步激发了振 华重工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改革在振华重工高质量 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正在凸显。”随着国企改 革三年行动工作进入收官阶段,振华重工党委书记、 董事长、总裁刘成云如是说。 

2020 年, 根 据《 国 企 改 革 三 年 行 动 方 案 (2020-2022 年)》指示,振华重工坚持以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国务院国 资委的统一部署下,振华重工作为改革的先行者, 肩负起“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单位”的重大使命。 


骨子里的先行者 

“改革”意味着破壁和走出“舒适圈”,“先行者” 则好似寻找新大陆的航海家,在广袤的大海上探索, 前方充满未知。而振华重工作为在改革浪潮中应运 而生的企业,本身就拥有改革的基因和血脉。随着 全球化竞争的深化、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要求 的提升以及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改革已逐 渐成为企业的“必修课”,也是提升企业管理体系 与管理能力的必然途径,更是企业巩固核心竞争力、 打造大国重器、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法宝”。 

30 年来,振华重工作为国际化的上市公司,始 终关注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行业客户的需求,在业务 布局、科技创新、管理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 持续探索与适应性变革,可以说是改革从未止步。 

2019 年,振华重工抢抓政策机遇,积极申报 并成功入围“双百企业”,围绕“五突破一加强”改 革要求逐步推进改革 ;2020 年,随着国企改革三 年行动的全面开启,振华重工进一步压实改革责任; 特别是在 2021 年,在持续推动经营布局、生产资 源改革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困扰企业发展的领域,进行大刀阔斧地变革。自改革 推进特别是“十四五”开局以来,振华重工牵住改革“牛鼻子”,在企业治理体系、 总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机制、业务布局、创新驱动、三项制度改革等关键领域 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的改革经验。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阶段,回顾整个历程,振华收获的成果显著。 

首先,振华重工构建了更加健全的治理体系,在推动党的全面领导融入治理 的同时,明确公司党委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修订“三重一大”决策事 项清单,梳理党委常委会、董事会、总裁办公会等不同治理主体间的权责边界, 完善相关议事规则。 

其次,振华重工在总部机构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围绕问题导向和目标 导向,推动总部组织机构调整。按照“三定五强一优一控”的总部体系建设要求, 裁撤原有组织机构,将原 22 个总部部门调整为 12 个职能、保障部门,相比改 革前减少了 45%,管理人员占比明显降低,原职能管理岗位的员工分流至经营、 生产和技术研发一线,一线员工占比从改革前的 69.4% 提升至 82.02%。 

再者,振华重工完善了管理体制机制,坚持“无制度不决策、全员按规办 事”等理念,借助改革契机,建立健全“以公司章程为遵循、以职能模块为基础、 以管理事项为核心”的制度管理体系,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 

接着,振华重工深入推动三项制度改革,以总部组织机构调整为牵引,全 面推动全员选(竞)聘。在三项制度改革深入推动获得一定成效后,进一步专 注于主营业务的布局优化。改革以来,根据综合研判形势,坚持“以钢为纲”“聚 焦主业,专注专业”和“相关有限多元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了 主责主业、成熟新业务、主业相关新赛道、主业相关投融资业务、其他业务等 五类业务为组成的新业务结构。 

最后,在央企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下,振华重工在科技创新领域进行 更大投入,发挥国家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港口机械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4 家创新平台的功能作用并强化运行,提升创新平台引领 能力。2021 年,专利数量稳步增长,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完善使得振华重工的科 技创新水平得到巩固提升。2022 年一季度,在海内外疫情持续严峻情况下,振华重工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 73.2%,生产产值较去年同期增长 14.63%,实现 生产经营“开门红”。面向改革“后半场”,振华重工将继续以“冲锋者“姿态 不懈努力,确保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乘风破浪的领航员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振华重工改革的路上也不乏困难与阻碍。 

2019 年入围“双百企业”至今,振华重工始终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局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外部环境以及基础条件的影响,综合成效指 标尚未充分体现改革成效。 

从 2019 年 5 月至 2021 年 3 月,受制于总部管理架构层级多、海工库存 包袱沉重、环保整改攻坚、新冠疫情突发等多重因素影响,振华重工改革认识 不统一、改革信心不足,导致改革步伐较为缓慢,主要是对生产基地相关资源 进行整合,改革系统性、深入性不强,改革带来的成效并不显著。 

2021 年 3 月至今,在环保整改常态化推进、新冠疫情有效防控等背景下, 振华重工进一步深刻思考并从制约改革发展的要害处出发,大刀阔斧地推进总 部机构改革,全面改变总部机构管理层级多、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成本高等弊端, 为振华重工开启新一轮发展夯实了组织机构基础,同时也提振并激发了广大干 部职工的改革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期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道路上最大的考验就是新冠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隔离与 封锁,在全体振华人的团结努力下,还是顺利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尤其是今 年一二季度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极其严峻,振华重工全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 和生产经营工作,振华重工最大的生产基地长兴分 公司第一时间组织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生产 经营,多策并举,筑牢疫情“防火墙”,取得了万人“零 感染”、生产“不停步”的优异战绩,并且在疫情防 控攻坚战中充分展示了央企的责任和担当,仅用了 6 小时,快速援建并交付 8 个用于核酸检测的气膜方 舱。此外营销体系努力克服疫情管控居家办公导致 的交流不便等困难,沟通协调各方资源,保证投标 项目的及时落地,切实做到疫情防控与生产经营“两 手抓、两不误”。值得一提的是,营销团队通过多次 远程视频会议,连续数天不分昼夜与西班牙用户展 开商务会谈,经过了 25 轮商务会议,最终签订了版 本号为“Rev25”的合同,书写了振华人的使命担当。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对于振华重工来说,不是终 点,而是全新的起点。未来振华将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双百企业” 与国之重器的责任担当,持续深化改革,以高质量 改革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围绕国家“双碳” 等重大战略规划,坚定不移扛起民族装备制造企业 的旗帜,争当现代产业链链长,为世界港航业的发 展做出振华贡献、中国智慧。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