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影响力
首要影响力

陈东升:泰康险路突围

文|本刊记者 严睿 何春梅 编辑|朱雪尘 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日期: 2011-10-11 浏览次数: 4010

  15年,有的公司成为传奇,有的公司成为往事;

  15年,中国诞生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也打造了最赚钱的大公司;

  但是,在这一轮中国大公司崛起的浪潮中,却找不到一家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世界级公司。

  显然,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康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看来,“伟大”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词儿,他甚至对于自己在泰康人寿15周年庆典上所做的演讲题目中是否用到“伟大”,而反复思量。

  “我们现在只是打了一个基础,伟大,可能要三代人的努力才能成就。”8月接受《英才》独家专访时,陈东升用充满思辨意味的讲述方式,向记者解读了泰康的过往与将来。几天之后,陈东升以《成就伟大梦想共建美好家园》为题,在庆典上作了主题演讲。

  截至2011年6月30日,泰康人寿总资产近3300亿元,半年利润超15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超173%。而在过去的15年间,泰康人寿总资产复合增长率达51%,有效风险保额达3.5万亿,成立以来保费复合增长53%,市场占有率提升至8.2%。

  无论如何,这些数字足以廓清泰康人寿在行业中的商业企图。不过,此时以“伟大”为题,陈东升恐怕更多是意在用宏伟的愿景激励自己的团队,而非对过去15年的概括。

因为,现实的压力,显而易见。

  2011年以来,受到宏观经济形势、银保新规、以及消费者理财偏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寿险行业整体受到冲击,增长放缓。对于专注寿险的泰康来说,新形势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尽管如此,泰康仍取得了半年规模保费超507亿的不俗成绩。

  相比财险保费同比增长16.93%,步入高景气周期,上半年寿险市场保费收入同比下降5.05%,陷入低迷之中。而根据7、8月的数据显示,寿险保费收入仍然处于下降通道之中,暂无回升趋势。

  有分析人士评论认为,寿险保费的下降也倒逼了险企加速转型。实际上,各家险企早已开始着手在新环境下的竞争准备。

  8月间,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获得保监会批准,并在上交所和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计划融资40亿美元。不出意外,进入I P O倒计时的新华人寿也将是继中国平安(601318. S H /02318. H K )、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以及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后的第四家A+H上市的国内保险公司。

  除此之外,人保集团的整体上市、中国再保险集团的上市计划也相继浮出水面,进一步烘托了保险企业新一轮资本角力的氛围。

  一直以来,关于泰康人寿A + H上市的消息不断流传,但始终不见动静。今年3月间,高盛集团有限公司获得泰康人寿102,437,603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2.02%,并成为泰康的第二大股东。一些业内人士也将此视为泰康人寿IPO行将不远的信号。

  不过,直到近期,陈东升才明确表示,公司将在三年内实现A+H同步上市。但“三年内”的时间表,在当下的氛围中稍显迟滞。

  “中国的保险业才刚刚步入黄金期,整个行业还会有一个加速增长的阶段。中产阶级崛起为标志的财富增长,将带来保险业专业化细分和保额保费倍增的时代。”保费增速的放缓、寿险市场的现状、竞争对手的动态,似乎完全没有影响到陈东升对于行业的判断和对泰康未来发展的自信。

  按照陈东升规划,未来5年,泰康人寿将实现“1511”工程:目标是总资产达1万亿,净资产达500亿元,净利润达100亿元,客户数量1个亿。并将全面完成集团化,包括整合保险、资产管理、不动产、创新及海外业务的拓展。

  暂时的跌宕起伏或者一帆风顺,都无法揭示一个企业成败的本质,如陈东升所说,“今天的中国企业谈伟大是一种奢侈,因为没有经过历史长河的生死摔打,根本谈不上伟大。”

  尽管陈东升和他的团队精心构筑的泰康理想才初露锋芒,但是,泰康正在描画的是中国保险大公司发展的另一种轨迹。如果真要说过去15年有什么不变的,应该是陈东升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那么,前有强势的平安、国寿,后有不断崛起的行业新秀,身处狭路的泰康人寿如何应对?喜欢谈大事情、大问题、大境界的陈东升又怎样“成就伟大梦想”?在全球经济震荡、中国经济面临转型挑战的宏观环境下,陈东升又将以何种方式布阵“黄金期”的中国保险市场?

  为什么是高盛

  泰康引入高盛作为投资者,引起业界种种猜测。

  “泰康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不需要战略投资者了,估计也不会再引进保险公司做股东。高盛对于泰康而言,是财务投资者。”陈东升对于有评论高盛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收购泰康股份的说法,向《英才》记者明确表示了否定。

  2011年3月11日,保监会发布公告,批准了安盛人寿(AXA Life Ltd.,法国安盛集团间接子公司)将所持泰康人寿1.33亿股股份分别转让给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新政泰达投资有限公司(GIC全资控股)以及高盛集团有限公司。转让后,三家公司分别持有泰康人寿14.98%、10.90%和12.02%的股份,高盛成为泰康人寿第二大股东。

  有着近200年历史的法国安盛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和资产管理集团之一,在2006年收购瑞士丰泰集团后,安盛也间接将丰泰人寿(后更名为AXA Life Ltd.)持有的15.6%的泰康人寿股权收入囊中。而丰泰人寿则是2000年11月泰康人寿完成首次外资募股时引入的四家外资股东之一,其他三家分别是苏黎世洛易银行、新政泰达投资有限公司和日本软银集团。

  安盛集团在中国除了所持泰康人寿股权外,还在1999年与中国五矿集团合资组建了金盛人寿保险公司(2010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协议收购安盛和五矿所持的金盛保险60%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并更名为“工银安盛”,安盛持股27.5%为第二大股东)。

  根据《关于规范中资保险公司吸收外资参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已获准在中国保险市场开业的外国保险集团或公司原则上不得再投资参股中资保险公司。在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11月间,为了满足中国保险监管的合规要求,安盛集团不得不“忍痛割爱”,决定出售安盛人寿所持有的泰康人寿全部股权。

  “我们必须感谢过去的战略投资者在精算、风控、信息技术等等方面给泰康的帮助。这些中后台的专业技术是人家走过几百年积累下来的东西,是我们欠缺的。但中国本土市场最终还是得靠我们自己的努力。”陈东升认为,现在的泰康人寿,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去自己完善这些。

  “这个能力的核心就是团队。我们的首席财务官、首席信息官、首席风控和首席精算师,都是从全球大保险公司里找来的华人,都是行业里很资深的专家。所以,我才敢说下这个大话。”在陈东升的心里,过去的安盛是战略投资者,现在的高盛是财务投资者,这个区分非常清晰。

可为什么是高盛?

  从2009年安盛要出售泰康股份时,市场就传闻黑石、K K R、淡马锡等私募投资巨头竞价收购泰康股权。事实上,据说K K R创始人亨利·克拉维斯和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也曾登门造访过陈东升。

  与最初的市场传闻相比,虽然高盛最终成功收购泰康12.02%的股权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当这一切落定之后,陈东升首度向媒体披露其中过程,却没有此前外界想象的那般扑朔迷离。

  “泰康对于引进新的股东有几点基本原则,一是要符合监管的合规要求,二是要有利于泰康的长远发展。确实有很多PE都来找过泰康,但是,有关外资入股中国保险公司的规定要求,外资股东应该是国外金融机构,并且需要它本国监管部门出具监管意见,P E无法满足保监会对外资入股中国保险公司的要求。”陈东升告诉《英才》记者,其实当时的选择范围有限,“无非是花旗、汇丰、摩根、高盛等大银行集团或者大投行。”

  “说高盛贪婪也好,说高盛遍体鳞伤也罢,高盛在我心目中是代表着整个人类商业社会顶峰的公司,美国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金融业是美国的皇冠,而高盛就是镶在皇冠上的那颗明珠。”陈东升毫不掩饰对高盛的“理想主义”和“国家情怀”的赞赏之情。

  一本叫做《高盛文化》的书,让陈东升对于高盛有着不同的理解。因为高盛在其142年的历史当中,数次从死亡的边缘挣扎过来,这无疑是15年来几乎一帆风顺的泰康要学习的最佳范本。

  但抛开高盛的理想主义、高盛的文化,作为财务投资者的高盛会给泰康带来什么样的务实价值?有市场人士认为,高盛将对泰康人寿上市提供很大的协助。

  “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泰康上市不能说要靠谁,必须用自己的业绩说话。当然,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来做你的股东,肯定对你的事业发展有好处。”

  高盛成为第二大股东后,泰康和高盛即于2011年4月签署了开展战略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开展合作以拓展其各自的业务。经过与高盛的协商,陈东升决定每年派泰康的25名高级管理人员去高盛总部培训。“我要他们记得去看纽交所,要他们去了解华尔街到底是什么,更是让他们知道未来的全球金融中心,就在北京金融街这一区,至少也是跟华尔街平起平坐。”

  在陈东升更为长远的规划中,泰康人寿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还将走国际化的道路,未来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泰康希望与高盛这样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开展合作,高盛也支持泰康人寿实现其宏伟目标,这也是泰康与高盛合作很重要的一个战略想法。

  谁扼住了增长势头

  高盛以每股60元人民币的价格从安盛手中收购泰康股份,到底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现在高盛60块钱一股,这个价格到底高不高?60块钱的价格是通过多家机构的商业竞价得来的,这个价格高盛不买,也会有其他机构愿意买。当然,我们对交易价格不做评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个价格基础上,不管是高盛还是其他机构进来,人家肯定也是有一定投资回报预期的。”陈东升显然并不认为泰康的价值有被高估。更何况,看好泰康未来的并不只有高盛。

  11年前,作为第一批泰康外资股东的新政泰达,此次也增持了泰康2%的股份,持股比例上升至10.9%,是泰康的第三大股东。新政泰达是新加坡专事管理政府外汇储备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 I C)的全资子公司,G I C实际上相当于政府主权基金,也被称为是“亚洲最大最神秘的买家”。

  究竟是什么样的价值,让泰康如此吸引着新政泰达的增持和高盛的积极建仓?

  2010年底,泰康人寿总资产近3000亿元,净资产超134亿元,当年实现规模保费收入867.65亿元,净利润20.95亿元。按照公司总股本8.52亿股计算,每股收益为2.46元。

 

  “要看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衡量回报率了。比如股本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还有总资产回报率。金融企业总资产回报率肯定很低,因为它是负债经营,资本量又需要很大。”陈东升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净资产回报率相较股本回报率,更能说明金融企业的真正效率和经营成果,“泰康创立时,注册资本金6亿元,后来外资参股又拿进来11亿多,股东总共出资17亿多,现在泰康净资产140亿元,分红30亿元,也就是说为股东赚了近10倍的资产回来。”

  未来,泰康能否持续给股东带来如此的回报吗?市场并不是没有一点质疑声。

  2010年11月1日,银监会下发通知,叫停银保驻点销售,并限定每个银行的保险销售网点只能代理不超过3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新政一出,多数投行人士认为,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将会明显下行。而事实上,今年1-7月,国内寿险保费收入虽然同比增长11%,但相比去年超过30%的增速,出现了增速“跳水”。

  “这又是因为发展太快带来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误导消费者,银行说是保险公司误导的,保险公司又说是银行误导的。所以,银监会出了这么个文件,因此今年银行保险下降的很快。”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英才》记者分析,寿险企业保费增速陡降,主要原因,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新政策带来的。

  按照去年泰康保费收入渠道分布来看,其个险渠道占总保费收入的24%,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比达到了74%。而陈东升也向《英才》记者表示,过去六七年泰康持续的高增长,保费复合增长率超过50%,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银行保险上的异军突起。”

  但现在,银保新政对于倚重银保渠道的寿险企业影响颇深。数据显示,泰康人寿去年上半年的保费收入为514.9亿元,而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则变成507.66亿元。不过,陈东升仍然表示,泰康今年的保费收入有望突破900亿元。

  银保新政影响了寿险公司的保费增长势头,而通胀、加息、宏观调控,则让寿险公司的保险产品遭遇打击。

  “银保渠道+分红险”,是大部分寿险公司这两年采用的策略,分红险也是寿险公司的主力险种。根据去年数据,泰康在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几乎都是来自分红险,而个险中也有80%以上为分红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保费收入比重达91.6%。

  而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央行三度加息,导致目前5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高于当前保险公司的红利演示分配水平。对比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推出的高收益率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的收益率相形见绌。更有分析人士认为,分红险“一险独大”的格局,将会对保险企业未来的集中给付构成风险。

  “说分红险太大风险太集中,这是很外行的话。为什么分红险是从西方成熟市场到中国等新兴市场的主流险种?因为分红险的产品组合中,健康险还是健康险,意外险还是意外险,纯投资还是纯投资,这个区分并不影响人们对于保险的消费。”尽管陈东升承认利率走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购买欲,但以分红险为主流产品,并不能说明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不合理。

  有业内人士也向《英才》记者解释,大部分消费者将分红险只当作了投资品种,但实际上分红险中,既有保障,又有分红收益,是一个两全为主的产品。

  通吃寿险产业链

  对于分红险成为保险公司的主流产品,业界的另一个担忧在于这片“红海”的同质竞争太过惨烈。然而,这只是整个保险业竞争格局的缩影而已。

  一种业界的公允说法是保险公司盈利回报期超过七年,可这却丝毫不能影响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对保险牌照和险资股权的青睐。尽管今年上半年,寿险市场呈现高增长后的回落态势,但国内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复星集团与美国保德信集团仍然在9月中旬宣布,双方将在上海筹建一家合资人寿保险公司。

  或许是中国保险市场的这片“红海”,依然足够的大。

  “保费规模增速微降,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状况。北京以及东南部沿海城市人均G D P突破一万美元,标志着保险行业将迎来保额保费倍增的一个加速增长阶段。”在保险专家看来,中产阶级财富的迅速增长带动了理财需求的增长,因此中国的保险业才刚刚步入又一个黄金十年,“过去,一张保单一年交保费1万就算大单了,现在,在北京,一年50万的保单是常见的。”

  应该说,从2000年中国加入W T O以来的这第一个黄金十年,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完善,再加上投资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完善,促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而企业10、20年的财富积累,在金融和资本市场的作用下,迅速裂变,成十倍百倍的膨胀。财富的裂变也造就了中产阶级的迅速兴起。当然,泰康人寿正是抓住了这第一个黄金十年的机会,才成长起来的。

  从一元向多元转型,从封闭向开放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是一个急剧转型的国家,同时经济高增长。而洋保险企业认为,中国现在的保险市场是一个高速增长,又相对不成熟的市场。

  陈东升则将“高增长”表述为财富迅速膨胀、保额保费倍增和市场专业化细分的时代;而“不成熟”则被注解为消费行为和市场的不成熟。

  “市场起来的时间太短,变化又太大,消费者认识不足,也就无法辨别和选择。该买的不买,不需要的却想买,人们的消费行为没有固定下来,也就影响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另一方面,保险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实际上就是分工不细、专业化不够,市场不成熟的表现。”资深保险专家指出,市场成熟的最重要标志就是专业分工。

  竞争越来越激烈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细分,市场细分的结果就是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所以竞争促使市场进行专业分工,从而走向成熟。过去十年的高增长是外延式的跑马圈地,未来十年的高增长,则是要通过专业化分工去满足日渐成熟的市场需求。

  在美国等成熟市场,保险公司根据客户群体不同,有专注于农业而做成很大的保险公司,甚至还有专门定位于护士、军人等细分市场的保险公司;从产品细分,比如有专门做珠宝和艺术品的保险,也有做体育明星或者演艺明星某个身体部位的保险等。

  对于国内的保险公司来说,除了在客户和产品上的细分之外,渠道的细分也是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除了通过银行和代理卖保险的传统渠道外,互联网和电话销售也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着力打造的新渠道。据内部资料统计,泰康人寿在网络销售和电话销售领域都实现了快速增长。

  陈东升告诉《英才》记者,泰康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因此不太可能去做财产保险。“我就在人寿保险这个大产业里,进行横纵向的扩张。比如人寿保险细分出专门的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等,再延伸到养老社区,向主业相关、相符的方向横向扩张;从纵向的产业链角度,上下游我都通吃,就像苹果一样,连产品销售都是在自己的苹果店卖。这样的专业集团,竞争力才能很强。”

  泰康系的稳健进取投资

  “保额保费倍增,一定是保险投资理财需求的倍增。投50万、100万保费的人,一定是去理财的,希望赚更多的钱。谁会为了保障而买那么高的保单?”陈东升笃定,保险既是消费品又拥有保障和理财的功能,将会是未来市场高增长的主线。

  事实上,当前保险业的状况是,承保利润对于总体盈利贡献很小,甚至很多保险企业在保险业务本身上是长期亏损的,而投资利润才是绝大部分保险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经济周期的波动起伏,对于保险企业的业绩变化有着明显的影响。

  根据保监会数据显示,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额5.3万亿元,投资收益1031.1亿元,收益率2.1%。由于资本市场的震荡走低,大部分保险资金都投放在银行协议存款、债券等,风险不高但收益较低的品种上。评论人士认为,目前保险资金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导致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匹配。

  有消息称,保监会正着手制定一系列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新规,包括险资可投资香港衍生品市场,无担保债券投资上限继续放宽,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实现路径以及改革PE投资牌照审批程序等。

  但无论如何,投资能力正是衡量保险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们不是一辈子,而是祖祖辈辈,天天在资本市场上做生意的。所以,要想吃这碗饭,不能有赌徒心态,投资最忌讳饥一顿饱一顿,这是一定会翻

  船的。”陈东升毫不掩饰自己对泰康投资能力的肯定,“为什么我们的投资能力强?没有什么秘诀,长期坚持才形成的,就好像我天天举重,练了十年,你刚进来练,怎么能举得过我?”

  2002年以来,泰康连续8年保持着行业领先的收益率。在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2009年,泰康也依然实现了160亿元的会计收益,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成绩。

  不仅如此,继2008年向客户派发18亿元现金红利后,泰康在去年5月间公告,于当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以85%可分配盈余再次向持有分红险的客户派发近40亿元的红利。

  而在最能显示机构投资者投研能力的股票市场上,再低调的“泰康系”也难不被市场关注。泰康旗下的进取型账户在2009年的收益率达到了136.6%,而同期王亚伟执掌的明星基金华夏大盘收益率为116.2%。当年泰康所投的伊利股份(600887.SH)、世联地产(002285.SZ)等,均有股价翻番的出众表现。

  尽管业界人士认为泰康在资本市场的投资风格颇为积极,但对于市场的灵敏嗅觉又显示了其绝非是靠运气虏获利润。2010年,“泰康系”减持钢铁、地产等蓝筹股,转战中小盘次新股,准确的把握了市场节奏。其投资的洋河股份(002304.SZ)、ST清洗(000598.SZ)等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公司。

  今年,泰康则在“打新股”上给众多机构上了一课。6月,泰康旗下6个账户成功获配600万股比亚迪(002594. S Z)。但让外界印象深刻的是,泰康资产总共动用11个账户参与比亚迪A股I P O申购。有分析师认为,获配结果显示出泰康对比亚迪价值有精确的估算。除比亚迪之外,泰康动用8个保险产品集体打新方正证券(601901.SZ),获利超过3亿。

  “这说明,我们选个股的能力强,比亚迪、方正证券,很多人都投,但我们是重仓。做股票有一个综合投资率,大家投得品种差不多,但持仓比例不同,结果就差异很大。之前,我们开资产管理公司董事会,讨论投资的方法,选个股选行业也是挺有诀窍的。”陈东升说自己经过这么多年,才“基本弄明白怎么做投资”。

  泰康出色的投资能力,也吸引来包括保险保障基金、银行和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的委托理财。过去泰康的资产管理公司用卖保险的资金投资,现在有第三方理财了,还有一些企业年金委托泰康养老金公司,也投到资产管理公司。泰康目前有400亿元资金是别人投来的钱。

  资产管理是泰康最重要的专业力量,现在又开始做P E,在投资上进行上下游和横向的延伸。人寿保险、资产管理、养老社区,这三大板块里面又横纵向交错延伸。

  陈东升告诉《英才》记者,“我有一句话,挺俏皮,说短期套利就叫理财,中长期存钱就叫养老,追求一辈子的幸福就是选择泰康养老社区。”陈东升说,这句“广告词”可以代表泰康独特的竞争优势,也是泰康的定位,“大家形成很深的印象后,泰康未来的路子就会很清楚了。”

  看谁跑得快

  赚得盆满钵满的银行股非但没有走出估值修复行情,反倒在今年以来一路走低,也拖累保险、券商等A股金融板块陷入持续的低迷之中。是什么让投资者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如此没有安全感?

  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产品都是投资资产泡沫,债券是泡沫,股票是泡沫,房地产、写字楼也是泡沫。金融危机一来,金融产品都开始下跌,风险最大的是权益类资产,比如股票,房地产波动也会很大。债券稍好一点,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风险,欧债危机,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的国家债券,都是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公司在买,所以现在欧洲很多保险公司受此拖累。金融界有一个共识,金融企业最大的风险,并不是某个单个的风险事件,而是系统性风险。

关于系统性风险,陈东升有一个理论:“老虎来了,肯定要吃人,谁跑得慢谁就被吃掉,谁跑得快就会躲过系统风险。反正老虎十年来吃一次人,每次来吃掉三五个,所以十个人里,你得跑到前面五个里。”

  要如何跑到前面五个里?一定是最大的、最规范的、信用最好的,一定资本实力最强的,一定风险控制最好的,再就是比别人亏的少的。“所以,金融企业的流动性管理是个关键性的问题,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是如此。”

  但在流动性问题上,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要比银行更轻松一些。虽然同样是负债经营,保险公司可以投资股票,银行却不可以。债券市场上主要是银行和保险竞争,但其实保险公司买的是中长期债券,银行买的是短期票据。

  如果从杠杆率上来看,保险公司传统险需要的准备金为4%,也就是说100亿元负债需要资本金4亿元,25倍的杠杆率。银行是资本充足率,贷出去100亿元需要12亿元,8倍的杠杆率。似乎杠杆率低的银行要比保险企业风险更低一些,但其实不然。

  “为什么说经济危机就是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就是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的时候,银行倒闭的很多,保险公司却倒闭的很少?A I G的危机不是因为其保险业务,而是做了衍生品,连带着把其它业务一起拉下水了。”保险企业杠杆率高却不容易倒闭,陈东升认为资金流动性的强弱是关键因素,“银行储户随时可以支取,保险客户很难发生像银行一样的挤兑。”

  不过,欧洲同行的遭遇,美债风波的警示,让陈东升对于金融企业的系统性风险思考甚多。“泰康3000多亿总资产,70%投在债券市场上,收益稳定,但不等于未来没有遭遇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现在,全球的钱都跑到中国来,因为中国是新兴工业国家,是处于上升态势的国家。但等中国经济发展的慢了,有其他国家发展得更快了,不用说,逐利的资本就会快速流出。”

  很多的原理在今天中国金融企业听来,不过还只是些“大道理”,因为,只有那些通过几番生死的磨难,没有死,存活下来的企业,才能把这些“大道理”转化成“免疫力”。

  有人说伟大的企业都是熬出来的,陈东升以为,锋芒初露的泰康还需要经历更多。

 

  独家高端领袖对话

  关于股权结构

  《英才》:此次泰康引入了高盛作为投资者,外界有一种说法,事实上是优化了泰康的股权结构?

  陈东升:引入高盛,以及嘉德和新政泰达的增持,这肯定是好事,不然为什么很多企业大股东或主要股东一卖股票股价就跌呢?大股东或主要股东对公司没信心,抛售股票大家当然会觉得公司有问题。一个企业没有一个或几个挑头的股东不是好企业。我经常讲科学的、完善的治理结构很重要,这种治理结构首先就体现在股东层面。拥有领头的、优质的大股东或主要股东是所有投资者的福星。

  目前泰康的股权结构是,国企占股21%,外资占股24%,其他都是民企。国企股东有中信集团、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和中交集团这四家,都是发起股东。

  《英才》:你怎么看高盛这样的投资者?

  陈东升:曾有人说,把美国毁灭了,只要还有F B I和高盛,美国就会很快恢复起来。F B I是一个庞大的网络,而高盛是顶尖的人才,可见高盛的影响力。

  其实高盛的真正崛起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将福特公司送上市是高盛崛起的标志。当时高盛还是一个二类投行,而福特代表美国整个民族,是美国整个工业的象征。因此,高盛能做成这单业务,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高盛从此崛起。

  此外,一般投行都做正向收购,但高盛却做反向收购。技术上的创新,对高盛的崛起也有着重要影响。

  关于产业转型

  《英才》:在经济复苏不确定的大背景下,分红险一险独大,是否会倒逼着寿险类公司转型?

  陈东升:传统的人寿保险就是卖固定利率。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你就能赚;但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你还要给投保人固定回报。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太大,很多保险公司因为这个倒闭了。后来才发明了分红险,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可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

  分红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西方世界,包括今天中国大陆,是整个保险业的主流产品。和固定利率相比,它不影响险种,不影响消费者的保险消费,只不过是风险的机制发生了变化。还有一种投连险,就是风险和收益都是消费者承担。简单来说,传统的寿险是旱涝保收,分红险是风险、利润共担,投连险是风险和利润消费者一个人承担。其实就是三种不同的风险机制。

  《英才》:泰康的资产管理公司引人瞩目,你们的投资风格是怎样的?

  陈东升:刚开始我们只是管理自己的资金,现在我们叫三方理财。泰康的资产管理公司大概有400亿的资产是别人托管的,我们代其理财。另外,我们现在也开始做PE,就是资产股权投资,这是我们的第二块业务。这块业务主要是在人寿保险的上下游纵向、横向延伸。我们的第三块业务就是投资养老社区。

  实际上你可以看到,泰康人寿的业务板块,已经从单纯的人寿保险变成了现在的三大块:人寿保险、资产管理、养老社区。而且这三大板块里面又纵向、横向延伸,未来我们的利润值将会不断扩大。

  关于险资投资

  《英才》:京沪高铁泰康也有很大的投入?

  陈东升:我们投了30亿,因为我们是长期投资。全世界、全中国最黄金路段是哪一段?肯定是北京到上海。所以要是投基础设施,就应该投京沪高铁这样的项目。

  动车事故之后,高铁确实受到影响了。但我们是投长期,看好京沪铁路的未来前景。改革开放30年,我们工业化很成功的、也是今天敢跟世界叫板的就有高铁,尽管出点事情也不能抹杀。

  《英才》:整个基础设施里面泰康还看好什么?

  陈东升:投了很多。包括上海的水厂、内蒙的运煤铁路、电厂等等,重庆的轨道交通项目也投了30亿。当然这些都不是股权投资,只有高铁是股权投资,其他都是债权投资。债权的形式比较好,收益相对稳定,五年到十年内都会有稳定的收益。

  《英才》:你现在已经拥有三家商业银行的股份了,未来银行和地产,你更希望投哪个?

  陈东升:现在商业银行的股价和估值确实偏低,但是也有风险。现在地产我们就投两个,养老社区和优质写字楼。因为养老社区可以不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保险资金是长期资金,它对回报率的要求并不强烈。实际上,养老社区做好了,是一种长期债权的替代品。换句话说,它相当于购买一个债券产品。但是投资养老社区比投资优质写字楼还要好。金融危机时期,因为企业倒闭了,退租或者付不起房租,很多优质写字楼就要承担这种风险。

  关于增长

  《英才》:泰康成立15年来,好像有8年并不赚钱,泰康最困难的是什么时候?

  陈东升: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其实泰康也就有两年没有赚钱,后来年年都有赚钱,只是赚得很少,也可以说那不赚钱。

  1996年的时候,我们的注册资本是6个亿,相当于现在的50个亿、100个亿的概念。所以你拿着这么大的资本金,赚个几百万的利润,那根本就不叫赚钱。到2001年的时候好像亏损了5000万吧,到2002年的时候累计亏了3亿多。当然这个亏损不是经营亏损,而是因为我们一下子开了20几家分公司,实际上是扩张投入的“亏损”。到了2003年,情况开始好转,当年的盈利将近5000万。

  《英才》:泰康连续15年都保持了年均5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你认为这个比率未来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吗?

  陈东升:不太可能。之前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一轮飞速增长,但是增长最快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中西部的城市化还没有到巅峰期,所以中国经济还会高增长。但是这个高增长的蛋糕跟东部地区是没法比的,所以它对整个国家、整个经济的拉动力相对较小,平均下来增长力没有东部高增长时候对国家的贡献大。所以我认为,中国未来还有十年高增长,但是巅峰期可能已过。

  对保险行业而言,我们仍处在两个“黄金十年”的交汇期,这一点我在前面提过,这里再强调下。现代人需要新三件,买车、买房、买保险。目前人们的消费最重视的是房屋,因其既是投资品,又是必需品,买保险的意识并不强。

  关于创新

  《英才》:你早前有句名言,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以目前中国的经济体量看,对这句名言有什么反思?

  陈东升:其实我经常讲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是指一个后发国家、后发企业运用后发优势理论,实现的超越发展。当一个后发国家成为一个先进国家后,你就要走到创新的前沿去了。这是两回事。

  《英才》: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科技公司全都是模式创新,很少有技术创新?

  陈东升:技术创新很难。美国的技术创新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沉淀,中国现在沉淀还不够,不着急。当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的时候,当这个国家成为最强经济体的时候,大量的资金和一流的人才会蜂拥而至,就有钱去搞科研了。

  当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洋人比我们早走了100年,但洋人行的东西在中国是不是一定行,也要打一个问号。就是说,洋人也不绝对都是我们的老师。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