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业
英才调查
郑昌幸犯下致命错误
朱雪尘 日期:
2004-11-01
浏览次数:
4726
出腿者:高管
状态:彼此独立,政令不通
教训:没有进行强势的内部整合
在决定到中国网通之前,郑昌幸想透了;在决定离开中国网通之前,他也想透了。虽然如此,但他却没有想到离开网通后创办尚阳科技的过程却是如此艰难。
“第一笔融资已经用完,可是我们还没有一件像样的产品,这次总共裁员100多人,将近30%,我觉得呆在这里,真的很有压力,是对自己前途的压力。”在裁员之后,薛辉虽然没被裁掉,但也递交了辞呈。而她离开的原因,却与当年郑昌幸离开网通的原因相似。
离开网通之后的郑昌幸可以说也很幸运,他遇到了“就像因特网泡沫时候一样的情况”,本来打算融资5000万美元,结果谈来了8500万美元。郑昌幸没有乐不可支地忙着数钱,他开始对一笔一笔的钱进行甄别和选择,因为他很清楚,那些不看重长远的风险投资,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最后,他选择了其中的5800万。
取得融资之后,郑昌幸开始了一系列并购,先后收编了汉网、联合网维以及华为旧部,再加上在社会上招聘的一部分人,组成了如今的尚阳科技。
尚阳科技成立后,从高层到员工“成分”极为复杂,有“海龟”也有“土鳖”,有出身国企的也有来自外企的,有来自创业公司的,也有来自全球500强公司的;以高管为例,就有中科院院士侯自强的儿子侯立民,原华为高级副总裁陈硕、毛森江,IBM的杨波以及微软.net核心研发小组成员张淡泊。所以,郑昌幸几乎是从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开始倡导一种融合的文化氛围,倡导一种以业绩为导向的环境。他甚至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请来著名的人力资源顾问公司,长时间地跟着公司一起做。
虽然如此,但是郑昌幸在创办公司的时候依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进行“强势”的内部整合。
尚阳科技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以上四部分人组成了如今尚阳科技的四大部分,一个300人左右的中型公司,却要实行事业部制,在外面完全没有竞争力。
“开始的时候,怕损失暂时的利益,怕某些人离开,没有进行全盘的整编。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销售部门,都有自己的研发人员,也都希望拿到最赚钱的项目。”那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其实,从公司架构上来看,郑昌幸也有自己的考虑,因为是一家创业型的公司,如果四个事业部中其中有一家能够发展起来,而其他三家都不行,那么只要选择最好的这家,公司就可以得到发展。
可是,如此架构,便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政令不通,各事业部为了自己的生存,彼此独立,彼此压制,最终造成资源的浪费,产品没有竞争力。“你总是在支持当前有缺陷的东西,永远都是在弥补前面不完善的东西。”
在尚阳科技内部,甚至从华为招聘的旧部,因为生活的原因,并没有来北京,而是一直留在了深圳。“实际上华为这部分人已经处于失控的状态,你必须不断供血、输钱,否则人家就会离开。”
对于并购之后如何整合的问题,理实佳讯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市场经理黄海东认为:一个公司只有两年时间抓准机会提升企业价值。两年后,产生协同效应的机会就消失了。
管理权更迭后的12个月,你的业绩数字持续下降,成本削减很难实现目标,分析人士也开始批评。甜蜜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该怎么办?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