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业
年度管理大会

稀土保卫战

文|本刊记者 徐建凤 日期: 2010-09-30 浏览次数: 4747

  1978年,中国稀土产量仅1000吨。

  1985年,稀土精矿产量就达到了8500吨。七年,翻了八番。

  1988年,中国稀土产量已经达到了29640吨,超过美国25950吨的年产量,美国不得已封存稀土矿。

  2006年,稀土产量达到了132500吨。

  看似可喜的增长,然而这组数字的背后,却埋藏着稀土产业的“毒瘤”。1995-2005年,十年间,“稀土价格长期处在1985年的水平,高质量的纯单一稀土和单一金属,一直在以很低廉的价格销售。”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说。

  稀土矿长期低价出口,源于稀土分离行业初期利润高,众多企业为攫取利润一哄而上,“分离厂曾高达100多家,稀土分离产能达到15万吨,而全球年稀土需求量仅为10万-11万吨,这导致市场严重供过于求。随后,企业之间就互相压价。”徐光宪介绍。产量的急速增长,致使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稀土矿被迫遭遇长期低价贱卖的命运。

  随后,在各方呼吁之下,稀土资源开始被重视。限采令、出口配额制……一道接一道的政策性约束接踵而至。而美、欧、日、韩等地区和国家也没有闲着,一边向世贸投诉和抗议,一边忙于设立合资公司,以确保自身资源需求。可谓是外部风云诡谲,内部暗潮涌动。

  稀土储量锐

  稀土矿低价销售造成的损失,仅仅是稀土产业“毒瘤”中的冰山一角。相较于此,稀土资源的大量流失才更为令人忧心。目前,无论是北方的白云鄂博稀土矿,还是南方的稀土矿,现存储量都已较原有储量减少了一半,也就是说,稀土矿已被开采了一半以上,而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可开采年限仅为二三十年。

  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稀土的工业储量为5200万吨,占全球总储量11235万吨的46%。仅隔一年,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就锐减为3600万吨,所占比例下滑至36%。伴随着挖掘机的深入,出口量的增加,是稀土储量的急剧减少。“近年来稀土矿过度开采,虽有政策限制,但还远远不够。”徐光宪说。

  据了解,中国稀土矿储量中,内蒙白云鄂博矿为4350万吨,占全国储量的83.7%。白云鄂博矿的稀土主要在主东矿。主东矿的矿石储量为6亿吨,含稀土3000万吨。从1958—2009年,主东矿被作为铁矿已开采3.12亿吨,尚余2.88亿吨。“如果按照2009年年开采1200万吨的速度开采,24年将采完。因此,应该逐年减少主东矿的开采量,增加西矿的开采量。”徐光宪说。

  南方稀土矿储量更不乐观。据了解,南方离子型矿的工业储量为150万吨,从1970年开始,到2007年的37年间,每年开采约6.43万吨,已消耗90.4万吨,占比60.3%。截至2009年底,只剩40.3万吨。

  “目前,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三分之一的产量都是用于出口了。如仍按每年开采6.43万吨的速度,则6年多点的时间就将开采完。”徐光宪说,“中国南方的离子型稀土矿是中重稀土矿,而国外的稀土矿多是轻稀土矿。因此,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开采量必须大幅减少,以保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藏。”

  徐光宪介绍,年6.43万吨稀土矿开采量,仅生产稀土4.5万吨。因此,利用率低造成稀土矿产严重浪费也不容小觑。“南方离子型矿利用率只有70%。2007年以前利用率更低,只有50%。因此,应该提高回收率,以避免资源浪费。”徐光宪说,“回收率可以提高到90%。”

  与储量大幅减少相对应的,是需求的不断增长。新能源,主要是风电、新能源汽车,因政策支持呈利好之势,加大了对钕铁硼永磁材料的需求。而稀土矿中的钕和镝,是钕铁硼永磁材料不可缺少的金属元素。此外,节能(节能灯等)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兴发光材料需求的增长,也加大了稀土矿的需求。

  一边是需求在增长,而另一边是产量在限制,这就带来了稀土价格的升温。据上海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9月6日,氧化钕价格为22万-22.5万元/吨,较1月12.2万-12.9万元/吨的价格,上涨了80%。9月6日,氧化镝价格为1400-1450元/千克,较1月620-630元/千克,上涨了125%。

  对于这一轮的涨价,徐光宪并不满意,他说,“国外自主开采成本要比从中国进口高4倍,因此,稀土矿产价格至少还有4倍上涨的空间。而氧化镝因其稀缺性,还有10倍的上涨空间。”

  在业界,稀土矿一直有“工业味精”之称,仔细斟酌,这称呼相较于稀土矿,实则不合适。作为调味品的味精,本是可有可无,而工业对稀土矿的需求,量虽然不多,但是不可或缺。所以,“工业味精”之说,难免小觑了稀土矿的重要地位。

  遭遇政策急刹车

  稀土产量过剩源于稀土长达十年的无序开采,一直未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这一状况直到2007年才有所遏制。2007年,国土资源部在正式下文规定,限制稀土年产量为8万吨,略低于全球10万吨需求量。限产之后,2007年稀土价格比2006上涨了1-3倍。此后至今,稀土产量一直未能摆脱政策性限产的局面。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却使得稀土产量再次抬头,“主要是因为日本等主要稀土需求国,在中国廉价销售稀土矿时,已经有近20年的稀土储备。”徐光宪说。

  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师MarcHumphries的一篇名为《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条》的报告,验证了中国稀土产能的再次上涨: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万吨,占世界36%;产量则为1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7%。

  大量无序开采,带来矿产资源的急剧减少,使得贱卖十余年的稀土矿,在2010年遭遇政策急刹车。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2010年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全国稀土矿(稀土氧化物REO)开采总量指标再次进行了严格控制。

  《通知》规定,2010年稀土矿(稀土氧化物REO)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89200吨,其中轻稀土77000吨,中重稀土12200吨。并且,2011年6月30日前,原则上暂停受理新的钨矿、锑矿和稀土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

 

  7月,国土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填报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进展情况统计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省级稀土等矿产勘查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上报稀土等矿产资源的现有开采情况,并对下一步开采编制成文规划。

  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则公布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向稀土行业和社会各界征求修改意见及建议。准入条件从生产布局条件、生产规模、工艺和装备、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设置了稀土矿开采、冶炼门槛。这是我国首次从生产规模方面设置稀土准入门槛。

  此外,《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也于4月在环保部通过了审议。除规范探矿采矿外,出口配额也有所限制。据了解,2010年商务部稀土出口配额全年为30258吨,相比2009年的5万吨,减少40%。

  可谓是一系列重拳不断出击,其中,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出口配额限制”制度,而这也是最受争议的,抗议声音尤以美、日、欧等稀土需求旺盛的国家和地区为最。据了解,早于2009年6月,美国和欧盟就中国限制稀土等战略性物资出口上诉世贸组织。当前,日本也高调加入向中国施压的行列。8月28日,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中,日方曾又一次要求中国放宽对稀土的出口限制。

  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未单纯的坐等整合限产后的命运,一些外企已经采取了设立合资公司的形式,以保证原料供给。美国方面所谓的将稀土开采重新提上日程,也只是计划重新开采,是很模糊地预计,还没有落到实处。因此,不是限产整合,就能拿到定价权了。限产整合对价格走高是有好处的,但这个效用发挥也是一个很难的过程。”第一证券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巨国贤分析。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专业人士认为,限制出口不是最终目的,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应该列为国家级战略物资,由国家统筹调配,并进行立法,私自开采和出口以相应的法律进行制裁。“国外大多有战略物资法以保证资源的安全。”他说。

  南方整合难度大

  与限产并行的,是目前炙手可热的行业整合。2010年可谓是中国稀土矿的并购之年。在北方,以包钢稀土牵头,整合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方稀土矿,略显成效。然而南方,虽有五矿、中铝等央企插手,但依然是枭雄混战。“短期看来还可以,但最终效果怎么样,真的很难说。”巨国贤说,“其实整合每年都在讲,已经讲了十几年了,但是效果一直不是很明显。最终还要看政策的执行力度。”

  需求增长预期下,带来了稀土价格的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各家企业为抢夺优势资源展开的混战。江西、四川、福建等南方主要稀土矿产地,成了稀土资源大战的主战场。无论是中铝、还是五矿,乃至江西铜业、厦门钨业,都为竞夺稀土矿产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直至8月10日,南方五省区15市共同签署《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南方稀土混战局面总算是暂告一段落。根据方案,联合监管行动落实于企业界即为“探索建立稀土矿产品电子交易统一平台等,增强区域矿产业集聚效应;强化行业自律,形成企业间稀土矿产品联合磋商定价机制和矿产品调配机制”。

  也是在8月,内蒙古自治区正式下发文件,明确全自治区范围内的稀土战略资源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营。看似已显平静的矿产争夺战,真正的难题还在后边。

  “民营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有盈利空间的情况下,会尽可能的通过稀土产量最大化来创收。稀土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虽然暂停了,但是之前已经批准了很多,存量很大,这需要政府和参与行业整合的企业把这些小矿证回收上来。而这是需要时间的。”国金证券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王磊说,“并且,收购需要对价,一些小企业有意提高价格,也提高了收购的成本,加大了收购的难度。”王磊告诉《英才》记者。

  其实,整合的难度主要在南方,而不在北方。“南方稀土资源过于分散,牵扯的利益方太多,而北方一直是以包钢稀土为主,整合起来比较容易。”徐光宪说。

  对于资源整合方式,王磊认为,由国企或央企牵头整合最好,“因为现在稀土需求太少,一些小的民营企业随便挖一挖,可能就占5%-10%的产量很大的市场份额了。而国有企业是不一样的,会严格遵守稀土生产指标。”

  不过,正如王磊所预测,矿产整合,不能一蹴而就。“原来是比较散,现在是在往起拢,但是拢一下子就出结果也很难。也没有数量化的标准。”巨国贤也持相同观点。

  相较于资源混战,已有部分企业,以中科三环、五矿以及包钢稀土为代表的企业先行一步,整合产业链。

  无论是限产,还是整合,“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王磊说。与之相比,直接限制出口的效果则相对明显。2010年,商务部已下达的稀土产品出口配额为30258吨,其中内资企业共分配到22512吨,外资企业共获得7746吨。出口配额比2009年减少了40%。据悉,中国明年的稀土出口配额将会继续缩小。

  产值与产量不匹配

  “新能源发展对稀土的需求拉动最大的就是轻稀土,而轻稀土方面主要受益者是包钢稀土。”虽然巨国贤认为,新能源对稀土需求的拉动作用有多大,很难实现量化。但是,从稀土价格的上涨幅度可见一斑。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对钕铁硼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节能发光材料对稀土的需求也在持续上涨。“目前,下游需求比较旺盛。”王磊说。

  平安证券研究员肖燕松给出了一组数据,按照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到2020年,国内混合动力车年产量124万辆,纯电动车年产量超400万辆,预计带来4.4万吨/年高性能钕铁硼需求,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从全球范围来看,2020年混合动力车产量将超过1200万辆,纯电动车产量超过600万辆,带来9.8万吨/年高性能钕铁硼需求,市场规模可达466亿元。

  而风电方面,预计到2014年,全球风机用钕铁硼市场规模可达到129亿元,复合增速33%;国内风机用钕铁硼市场规模达到48亿元,复合增速50%。家电方面,以变频空调为例,预计到2013年将成为国内空调的主流,带来钕铁硼的市场超过30亿元。在洗衣机、冰箱等其他家电领域,会有类似的效果。

  这一需求的上涨,带动了钕铁硼板块股价的飙升。以中科三环为例,9月8日收盘价为19.17元/股,而1月8日收盘价为9.28元/股,八个月上涨了106%。

  不过,我国钕铁硼产量虽高,但主要集中在电声、磁选等中低端市场;而中高端市场如音圈马达(VCM)、核磁共振(MRI)、风机、车用电动机等领域主要为日本占领。

  “钕铁硼行业的核心技术在于制造工艺,对产品的均匀性、一致性、镀层质量要求很高。由于工艺技术水平和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的原因,我国钕铁硼磁体在均匀性和一致性上不如日本。”肖燕松说。“钕铁硼工艺专利很多在美国,国内只有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五家企业跟外方签有协议,出口需要给付专利费。”

  目前,中国钕铁硼磁体的均价只有日本的40%左右,导致产值与产量不匹配。2008年,我国钕铁硼产量全球占比78%,但产值占比只有58%,产量和产值不成正比。而日本,产量占比21%,产值占比高达38%。目前,高性能钕铁硼市场中,日本占有71%的份额,中国只有23%。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