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业
产业调查

碳产业弊端凸显

文|本刊记者 徐建凤 /插画|宋涵 日期: 2011-02-10 浏览次数: 4367

  当“碳”携手“交易”时,它已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化学符号,而是被打上了资本的烙印。碳交易,并不是一场普通的贸易,而是争夺未来能源主导权的筹码。

  碳交易的初衷在于以减少碳排放额度,改善恶化的环境。然而,在全人类福祉这件华丽的外衣下之,却开始了一场利益角逐的“暗战”。有人称之为“阴谋”,因为不承诺减排的美国,不仅是碳市场的一个活跃分子,还凭借着强大的金融手段,欲借碳重塑美元霸主地位。

  与美国的空手套白狼相比,欧盟则是一副敦厚老实的形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其收获却并不亚于美国,但其做法的被认可度却远远高于美国。欧盟不仅通过推广其替代能源技术而装鼓了腰包,更因欧元与碳的挂钩,大有打破美元霸主地位,谋求全球货币统治权之势。

  碳交易欧美争霸,中国所处境地却是既被动又尴尬。一边是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碳排放量需要逐步上升,而另一边则是国际舆论重压下被迫减排的压力与日俱增,可高端替代能源技术并未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这场碳交易的战役中,中国在起跑线上已是先输一局。

  实际上,不只是没有技术,在碳交易产业链条里,中国也是处在卖碳的底端,即业界戏称的“卖碳翁”。其实,卖碳的局面并不可怕,问题在于,拥有全球最大碳减排资源的中国,却缺乏定价权。有人将此问题归结为没有排放上限,无法进行配额交易。但同样没有承诺减排的美国,却依仗金融后盾,和欧盟共同主导着碳市场。归根结底,不在于是否承诺排放上限,而在于是否拥有强大的金融支撑。

  目前,欧盟拥有最先进、最完善、最具经验的排放交易系统,欧盟更希望把美国、中国,乃至全球都纳入他的“盘子”,实现全球大一统,但是最终将由谁来主导,还是几个国家共同主导,还有待看下一步的发展。

  虽然中国尚未完全错过这场变革,但想在未来的世界拥有话语权,则必如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对《英才》记者所言:公平化的社会改革,市场化的经济改革,透明化的财税改革,特别是金融体系、技术体系的改革,已经迫不及待,且任重而道远。

  碳价格持续走低

  一个旧碟子准备换掉的前提条件是:已经准备了一个更好的新碟子。但有时候却不是这样。

《京都议定书》就是那个即将遭遇被换掉命运的旧碟子。距离《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还不足两年的时间。但无论是去年底的坎昆气候峰会,还是前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国际各方气候谈判不仅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新碟子,就连《京都议定书》这个旧碟子的续用也变成了一种奢望。这让《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CDM(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价格更是一路探底。

  无论是由CDM产生的CER(核证减排量),还是由EU ETS(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产生的EUA,价格持续走低已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12月24日,CER收于11.79欧元,EUA合约12月24日报收于13.72欧元。这个价格,还略低于2008年因金融危机爆发,导致CER的二级市场大幅波动的底价。2008年,CER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约在13-23欧元波动。再往前追忆,CER二级市场交易曾一度高达30美元。EUA价格虽然略高于CER,但也是持续低迷的走势。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全球碳贸易量在2010年下降了10%,从2009年的7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下降到2010年的6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实际上,不只是二级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一级市场的境遇也是一塌糊涂。在CER相对高位时,中国一级市场CER的价格都高于目前的二级市场价格,而目前则在国家发改委定夺的底线徘徊。不仅中国如此,东南亚国家CER的一级市场价格还要略低于中国,徘徊在5-6欧元。“如果让碳排放国感觉到减排的压力和成本,一吨碳的价格应该在25欧元以上。”清华大学清洁发展机制(CDM)研发中心执行主任曾少军告诉《英才》记者,当前的CER价格完全没有体现出碳资源的稀缺性。

  如果说2009年的CER价格走低,是因为全球经济尚未逃离金融危机的阴影,减排需求降低。那么,2010年接续了上一年的低迷,更多的是源于政策的不确定性。《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与EUETS的第二承诺期的截止日期都是2012年。

  “CER是由政策创造出来的市场,如果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无法达成第二承诺期的续约,拿在手里的CER就一点用途都没有。”一致人和国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杨智平告诉《英才》记者,“CER不像黄金白银,是硬通货,放在手里可以等着升值。”

  除政策的不确定性因素外,供过于求的现状也打压了CER价格。“供应越来越大,采购量却没增加。”杨智平说。而对于以CDM为营生的机构而言,2010年的日子已然不好过。2011年则是向冬天又迈进了一步。“实际上,早在2008年,就已经有了过冬的感觉。”杨智平坦言眼前的日子并不好过的同时,更是感慨2011年碳市场回暖无望。他将期许延长到了2012年底,“是好是坏,总会有个结果。”

  碳交易只是衍生品

  碳交易被提起时,大多数人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到C D M(清洁发展机制)。但是,如果把CDM与碳交易画为等号,无疑是一种误读。《京都议定书》框架下C D M,只是碳交易机制的一种,针对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排放权交易的一种机制。除此之外,还包括基于《京都议定书》衍生而来的欧盟内部的EU ETS交易机制,和美国的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杨智平将当前的国际气候谈判比喻成古代“三国”。一方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一方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坚决抵制碳减排国家,还有一方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坚决拥护碳减排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寻求的是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美国是传统化石能源的代表,而欧盟则是替代能源技术的代言人。三方的对抗,既是化石能源与替代能源技术的对抗,也是经济发展与高技术成本的对抗。

  “大部分欧洲国家国土面积小,资源储备不丰富。且欧洲国家在天然气方面一直依赖俄罗斯,石油则是依赖中东。”梅德文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分析,“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地的欧洲,更是最先受到工业污染的地区,也是最先感触到环境恶化后果的严重性”,因此,欧洲支持降低排放,研发替代能源技术。

  也正是因此,欧洲的节能环保技术具有更高的竞争优势。欧盟便借此堂而皇之的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替代能源技术,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不言而喻。

  美国则不同于欧盟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一起进行考量的方式,日本北九州市环境局局长松岗对《英才》记者解释说:“美国是自由经济,不愿受到更多的制约。”同时,美国不愿承诺减排,更多的则在于“化石能源在美国是占主导地位的。”杨智平介绍,《京都议定书》本是由克林顿政府牵头达成的,但在国会讨论时遭到了化石能源集团的强烈反对。因此,代表石油集团利益的小布什上台之后,就推翻了这套理论。但是,克林顿政府也是有一定的想法。“碳交易是贸易,贸易就可以赚钱。”杨智平说,“当前碳市场上买卖双方,很多都是美国人,虽然美国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但是他们却赚取了其中的大部分利润。”

  只有找到一个平衡点,得以平衡三方利益,才能达成国际气候谈判的真正和解。不过,松岗认为,全球范围内的多国之间进行交易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京都议定书》最终失效,采取两国之间进行具体合作的方式,也是实现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这需要事先进行试点,以测量碳排放数值等数据,考虑各自的优劣势和利益分配。”

  实际上,“碳贸易和碳税结合是最有利的。”松岗更倾向于二者的互补。不过,引进碳税的关键问题是: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有多大,税收比率如何设定。他介绍,目前的想法是,并不制订固定值,而是让其缓慢发展。既不为消费者带来很重的负担,又能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之后,在鉴于征收的试验可以缓慢提高或降低。

  对于碳货币成为世界主导货币的说法,松岗认为其可能性还是蛮大的,但是他不赞同阴谋论,松岗说,“避免资本游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金融手段和发展实体进行紧密连接的同时,制订一个严格的规范:投资方需对环境改善具有明显效果。”

  棋走到这一步,欧盟貌似略占优势。但事实上美国的金融并不弱于欧盟。而“高盛在开拓碳交易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的说法,就验证了这一点。目前,碳交易期货交易比例已经超过60%。而具有强大金融手段的美国自然不会亏待了自己。并且,美国虽然没有承诺上限减排,但是美国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在内的诸多州政府,并未轻视节能环保技术。

  归根结底,还是新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对抗,是谁将成为世界新霸主的角逐。碳交易不过是其一个微小的衍生品而已。

  混乱的中国市场

  相较于之前的谈“碳交易”色变,中国官方文件已开始使用“碳交易”一词。在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赫然纸上,这是中国首次由官方提出“碳交易”说法。而之前,在国际气候谈判重压之下,“碳交易”一词则是政府,甚至学界都唯恐避之不及。

  传闻已久的《自愿减排管理办法》,则是中国政府释放的更明显的信号:“由自愿减排向强制性减排过渡。”杨智平告诉《英才》记者:“政府是有长远考虑的。自愿虽然不具备约束性,但是可以通过自愿减排进行平台建设、架构设计和制度设计的试验,实为强制性减排的雏形。”

  政策性的放开让全国各省市都在忙于布局环境交易所。但“第一把交椅最终花落谁家,还不一定。而且每个交易所落户,对当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作用。”梅德文说,“中国是实行金融管制的,能够拿到环境交易所牌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据《英才》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有近20家环境交易所。一些省市,还不只挂牌一家环境交易所。如辽宁省目前就已有两家环境交易所。2010年6月大连市环境交易所刚刚挂牌成功。3个月后,辽宁又在营口市挂牌了一家环境交易所,号称东北首家环境交易所。虽然前者主营业务为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交易、排污排放权益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而后者则是致力于碳排放权交易,看似略有区别。但前者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交易”已经涵盖了碳排放权交易。

  甚至,一位不愿具名的西部地区政府人士透露,目前,他所在县政府正在研究建立一家环境交易所。如此位人士所在区县果真获得牌照,或许他所在地区可能成为全国首家县级环境交易所。这恐怕只是全国环境交易所层出不穷的一个缩影。

  “现在还只是布局阶段,都还没有赚到钱。”杨智平说,“建设交易平台可以向政府争取一些优惠政策和资金。即便只是占据一个省的资源并加以盘活,也是有一定盈利空间的。盘子做大了可以被收购。”

  杨智平所说非虚,那位县政府官员对《英才》记者也不讳言自己所在辖区的弱势,“小地方难以有大发展,但即便到最后被收购,也是一种收获。”

  实际上,“现在更多地方,把环境的承载力,当成招商引资的条件。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排污权和排污空间卖出去,去减少引进项目,发展经济的机会。”曾少军告诉《英才》记者,时下热议的国内节能减排,与国际上所说的碳交易机制其实是两码事。

  与环境交易所满地开花相似,国内的碳交易标准也十分混乱。其中,北京环境交易所制订的熊猫标准适用于大农业方面,天津方面的碳交易标准是适用于建筑领域,而上海方面正在制订适用领域稍微全面一些的标准。“现在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是由于各地差异化发展,具有很强的个性。”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说。

  梅德文也认为,“多重标准是很正常的,也是需要,最终都将由市场来定夺。”

  那厢春意正闹,这厢却是门庭冷落。不同于各省市急于布局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介机构却是御寒过冬。这两年,“很多小的咨询公司和中介商已经倒闭了。”曾少军说。杨智平也表示,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步入寒冬”了。

  目前,经过市场洗礼而顽强生存下来的碳交易中介商,一部分已经开始转型投资替代能源。“有资本实力和技术实力的公司开始转投实业了。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等清洁能源,既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相应的电价补贴。”杨智平说,“还有一种公司转型做合同能源管理。这些方向在国内都可以长期做,不受国际政策影响。”

  还有一部分企业,依旧固守着CDM这片阵地。“一旦碳市场转好的时候,就会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盈利。”曾少军说。

  碳市场的三个缺失

  再也找不到一个比“缺失”更恰当的词,来形容中国的碳市场:配额交易标准缺失、金融手段缺失,技术研发缺失。透过三个缺失,中国在碳产业中的弊端一览无遗。

  目前国内探索的“自愿减排交易只是象征性的,额度很小。”曾少军说,“没有排放上限,就不具备完成的动力。如果限定了上限,就有人完成的多,有人完成的少,还有人完不成,这才会产生交易。但现在的问题是,经济要发展,就不能确定排放上限。一定的碳排放量与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的。”

  缺乏了交易的动力,不仅交易市场活跃不起来,连金融市场也一起受拖累。目前,国际60%以上的碳交易是二级市场的期货交易。因此,碳交易市场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撑”,梅德文表示,“但中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转型中国家,金融体系、技术体系和财税体系都存在很多障碍需要改进,但也只能进行渐进式改革。”

  在碳金融市场建设方面,财税体系改革和金融体系改革一样重要。梅德文介绍,在新能源方面,国外从需求侧补贴的办法,值得借鉴。“国内是补贴给企业,这样并不能保证新能源最终被用户采纳了。补贴给用户的办法是更合理更科学的。”梅德文说。

  实际上,碳交易的核心基础,就是先进的替代能源技术。目前,中国新能源技术成本高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向国外购买技术服务。”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提出,目前,核电服务公司大部分都是欧洲和美国在做,中国核电成本集中在技术服务方面。

  虽然梅德文表示,我们尚未错过这场以碳交易为表现形式,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基础的第四次工业改革这班车。但是形势也没有想象中那般乐观,我们只不过紧紧抓着改革的尾巴。光伏产业,市场和技术两头在外。而风电产业,我们也不具备高端技术。而核电,更是成了多个国家技术混战的“跑马场”。

  “技术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姜克隽对《英才》记者说,“但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高端技术冲突时期。虽然中国获取了诸多知识产权,但是创造能力还远远不够。更高水平的技术掌握程度还是比较弱。”他认为“未来是低碳的世界。到底谁能在未来占据高端,取决于科研实力和体系设计。”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