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救谁啊?
救欧债,那是救别人;救欧元,那是救大国;救欧盟,那是救世界。真可惜,只能救自己。
其实,欧债走到今天不说自作自受,也是咎由自取。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有人欠债,就意味着有人借钱,而今欠债的不还,借钱的无奈,怎么可能有动力去救人呢?
谁都知道,如果欠钱的真的不还了,借钱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家“同归于尽”。
这个时候,有钱人不愿借钱,因为他们知道,借出去的钱有去无回。
这就是欧洲的写照。欧洲人这一时刻完美地诠释了“掩耳盗铃”这个中国古代成语。
“核心国”告急
欧债已经站在悬崖的边缘,危机一波三折,此起彼伏,近来呈现向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态势。
随着德国国债拍卖遭遇引人注目的失败以及西班牙和意大利短期国债利率出现令人担忧的上升,欧元区各国国债市场已停止运转。欧元区危机在性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危机向巴黎进军。本来法国并不是欧元区危机的震中,比法国更够得上这一称号的国家多得是。
一开始是希腊,紧接着是爱尔兰、葡萄牙,现在是西班牙和意大利。
法国人大概以为自己离地震还早着呢,悠然自得地与德国人一起躲在后面看热闹。然而,随着危机的发展,欧洲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被高度关注。
欧元区各国政府不愿或根本无法拿出一项能令市场相信他们并无大碍的解决方案。
从目前情况看,要么是欧元区被迫缩小,部分无竞争力的外围国家退出;要么是其成员国债务获得共同担保,这意味着某种形式的财政联盟。
此外没有第三种选择。
随着德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英国、瑞士、丹麦、瑞典、美国和日本之上,固定收益投资者正打赌德国最终将与它的其他欧元区伙伴形成财政联盟,或者由于欧洲央行不愿意无限制地在二级市场上购买主权债、欧元区终将瓦解。
如果欧元崩盘,会造成什么后果?
这颗无法排除的炸弹是欧洲人自己埋在前进的路上的。
欧元建立前夜,根据建立欧元的历史性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只有那些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国家才可以加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第三阶段,而判断各国准备程度的依据就是所谓的“趋同标准”。
这些标准在条约中有详细的罗列,并曾被描述多次。实际上,总结起来候选国需要符合以下条件:低通胀水平;稳健的公共财政;加入固定汇率体系(EMS)至少两年,并没有发生汇率紧张;长期名义利率向通胀率最低的三种货币的水平趋同。
除此之外,需要评估单个成员国的国家立法,包括国家中央银行的条例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条约的条款,尤其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显而易见,只有那些实际行为、货币政策信念和价格稳定程度高度符合趋同标准的国家才可以加入货币联盟。
欧洲货币体系内某些货币遭受大规模贬值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这些货币与锚货币德国马克存在着大幅的价格差异。
虽然在2O世纪90年代早期各国在加入货币联盟之前,通胀水平还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经过了趋同过程之后,通胀率被统一到了极低的水平。
总结说就是要加入欧元就必须严格符合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政治上做出“相应”的努力,迅速地把债务水平降下来,并明确接近60%的水平。
各国为了加入欧元区不得不玩起了华尔街式的“数字谎言”游戏。
尽管意大利和希腊目前已经由技术型总理掌管、西班牙选出了新政府,但欧元区核心经济体的固定收益债券市场已经开始走弱,而边缘国家国债收益率仍然站在不可持续的高位上、意大利十年期国债仍然高于7%。随后一周的时间里,德国国债拍卖的疲弱表现激化了市场对于欧元未来的担忧。
金融市场的动作继续快于政治家。
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发行欧元“稳定债券”计划,也就是广为人知的“绿皮书”计划,以此作为欧债危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内容。不错,此举若能以正确的方式发行欧元债券,将可以促进欧元区财政政策的一体化,创建一个规模更大、更加具有流动性的债券市场。但是德国担心此举将加大欧元区核心成员国融资成本和信贷风险,因而对此表示强烈反对。默克尔公开反对共同债券目前已经成为欧元区达成协议的切实障碍。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原来国家和个体的区别只在于规模,不关乎其他。
谁来救赎
大国坐不住了。美国人这个时候多少还有一点“牛仔精神”。
2011年11月30日,美联储联手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决定从12月5日起,将美元互换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美元隔夜指数掉期利率(OIS)加50个基点,并将互换协议的到期时间延长到2013年2月1日。
此次联手行动一度令欧元/美元三个月互换基差降低30个基点至负131个基点;一年期互换基差下降18个基点至90个基点。
不过,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还是救不了积重难返的欧洲。
由于欧洲银行业担心欧元区主权债务升级,要求金融机构在拆借美元时提供足额A A A级国债债券抵押,类似操作模式不会随着美联储联手五国央行决意降低美元互换利率而短期改变。
作为债务危机重灾区,欧洲已成为拖累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单个不确定因素。
主权债务违约和欧洲单一货币崩盘的威胁不断加大——随之加剧的,还有银行破产、普遍恐慌、深度衰退以及大规模失业的威胁。这给人的感觉像极了现代版的大萧条。
作为一个整体,欧盟(EU)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因而欧洲的经济混乱必然会带来全球性后果。
按照欧盟的规定,各国财长在拟定本国预算时,须把草案交给其他国家的财长过目。违反《稳定与增长公约》(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的欧元区成员国,将面临几乎不可能受到阻止的制裁。
正如波兰外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所言:德国并非他国放纵行为的无辜受害者,这一点德国再清楚不过了。此外,有一点是它本该更清楚的:德国违反了《稳定与增长公约》,德国的银行不计后果地购买了高风险债券。
由于投资者一直在抛售问题国家的债券、转而投资避险资产,德国的借贷成本要低于正常情况下的水平。但是,如果德国邻国的经济陷入停滞或崩溃,德国也将受到牵连。尽管人们理解德国对于通胀的厌恶,但它必须意识到,崩盘的危险如今已成为更大的威胁。
不错,德国在指责其他人债务危机的时候,似乎忘记了谁在一开始放纵甚至是“诱惑”别人的借债度日呢?现在谁都知道,只有各方达成一致、制定出一套清晰的规则,才能重振人们的信心。要想燃起一点微弱希望就必须释放出有关长期目标的信号,且必须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