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 unit
公众公司

祸起借壳

文|本刊记者 杨旭然 日期: 2019-03-21 浏览次数: 131

*ST长生,闹出了史上最大的疫苗危机,退市;*ST保千,上市公司被掏空,董事长卷入数起案件,仅剩1元出头,随时可能退市;*ST毅达,2018年营业收入0元,股价从22.38元跌至最低1.2元;*ST巴士,2017年巨亏20亿元,老板跑路,股价从51.58元跌至最低2.5元。

成为资本市场市场关注的焦点“明星”之外,这些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都是通过借壳上市登陆A股市场。

2014-2016年是借壳上市的高峰期,同样也造就许多问题上市公司。除上述几家代表性公司以外,还有借壳飞乐股份的ST中安;身在创业板无法直接借壳,采用“曲线救国”方式运作的坚瑞沃能;爆出重大问题停牌至今的信威集团;上演无数闹剧的ST慧球等。

壳资源最大的价值之一,就是为一些暂时无法达到上市标准,或者是急于上市的企业另辟蹊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通过再融资或减持获得企业发展所急需的资金,以这种方式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但2017、2018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证明了,问题企业同样不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借壳上市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发展的机遇,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到底是投资机遇还是埋在地下的地雷?显然,为了投资者的投资安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话题。


扶持新兴产业

长期以来,A股市场对于新兴产业都有格外的偏爱,这不仅体现在投资者的追捧,也体现在政策层面的支持。

2010年9月8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无疑催化了资本市场支持新型产业发展的热情。

随后的几年中,相关政策不断加码,新兴产业类的股票成为了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品种。随着光伏、互联网、 通讯、智能硬件等相关产业不断发展,这些行业企业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登陆资本市场就成为了融资的重要途径。

不论是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中国证券市场对于企业有非常严格的监管体系,包括企业治理、盈利能力等方面都有要求,这和很多新兴产业企业初期管理混乱、资本投入高、经营风险大的特点相悖。IPO需要较长的时间去等待,对于企业来说就往往意味着错过发展机会。

因此有不少企业把目光瞄准到借壳的方式,虽然要为此付出价格不菲的买壳费,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买壳费用都可以随着股票价格的上涨而实现大幅的增值,随之而来的减持、定向增发和各种信用资质的提升,都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

据同花顺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2014全年借壳上市公司29家,2015年49家,2016年35家,2017年14家,2018年17家。在最近4年这144起借壳案中,来自医药、环保、电子设备、新型能源、互联网、传媒、材料等新兴产业企业所占比重接近四分之三。

显然,监管层在审批重大重组事件时,明显支持新兴产业,尽可能选择让这些新产业的上市公司取代原有的业绩不佳、发展停滞的传统制造业企业。

这些企业在政策的扶持、社会资本的助力之下得以上市,但是却并不能因此彻底摆脱新兴产业的宿命——盈利能力欠缺,更具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和随之而来的风险问题。

例如在这几年,热门的影视和环保行业中有大量企业成功借壳,在上市之初,这些企业头顶巨大市场空间和政策扶持的光环,受到热捧、估值较高,但在上市之后纷纷遇到政策转向、行业困境或增长不达预期的问题,导致高估值的基础因素受到冲击,最终造成股价的大幅度下跌。


资本急于退出

如果要全面认识借壳上市,首先要对新兴产业有更好的了解。因为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语境下,两者之间是强相关的关系。

借壳上市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巨大的估值差异,会吸引到各种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即便是借壳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去收购壳公司,这些资本也会“慷慨解囊”,为企业提供运作资金,从而获得股份增值的机会。

2017年终之际,中小板上市公司共达电声(002655.SZ)宣布了一则控制权转让公告,拟将控制权转让给爱声声学。爱声声学由小米耳机的生产厂商万魔声学100%持股,也就是说买壳方实际是万魔声学。

而万魔声学买壳所需额资金并非是自有资金,而是由国家半导体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提供的。显然,这是一笔双赢的买卖——大基金获得入股万魔声学并获得股份增值的机会,以及顺畅的退出通道,万魔则成功登陆资本市场,随时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平台进行再融资。

类似的剧情还出现在360回归A股,以及顺丰控股借壳鼎泰新材登陆A股等。在360背后,不仅有中信国安、爱尔眼科、天业股份、三七互娱和荣安地产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同时还有包括阳光人寿、泰康人寿、平安保险集团、太平保险集团和珠江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和其他数量巨大、涉及面广泛的社会资本参与。

当IPO遥遥无期,而资本又必须尽快寻找到减持渠道的时候,更加快速便捷的借壳上市就成了最佳选择。

与此类似的还有分众传媒和顺丰控股,在通过借壳方式上市之后,参与私有化或者前期融资的资本便“蜂拥而出”,分众传媒以151.90亿元成为2017年最大的减持大户,排名靠前的多名股东大规模减持,累计减持次数达49次。

另外一家明星借壳企业顺丰控股,也处在大规模减持的过程中。2018年1月,限售股流通后嘉强顺风、元禾顺风、顺达丰润和监事刘冀鲁就抛出了第一次减持方案;2018年4月,嘉强顺风、元禾顺风、顺达丰润、顺信丰合四个股东抛出3亿股、7.53%的比例、约149亿元的减持计划,2018年8月,嘉强顺风、元禾顺风、顺达丰润和监事刘冀鲁再次抛出7.7282%的减持计划。

受到巨量减持的影响,顺丰控股2018全年下跌幅度超过35%,并且没有产生过任何一次像样的反弹行情。值得注意的是,其2018年12月21日收盘价计算,动态市盈率仍然高达35倍左右,且全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的概率非常大。


远离资金渴求者

顺丰控股、分众传媒和*ST保千、*ST百特相比,虽然在企业规模体量、资产和业务质量差别巨大,但给投资者造成的惨痛损失,却是如出一辙。

这种现象值得投资者深思,为何分众、顺丰、360这种明星企业,会给投资者带来与自己名声不相符的损失?为何*ST保千、*ST百特这些企业,会在上市之后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就漏洞百出,最终导致企业走向崩溃,所有关于百分之几十、上百的业绩承诺都变成了黑色幽默?

对于明星企业来说,投资者的关注度天然就比较高,这一方面是人们对于明星企业的服务、产品和品牌认知都有认可,这可以直接形成股票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出名的公司=优质公司,忽视这些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

这些因素最终都会导致投资者的过度乐观,很容易把企业的市场估值推高,360一度高达百倍以上的市盈率、顺丰控股在下跌35%以上仍然高达35倍的市盈率,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子。

但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看,“上市”本身虽然意味着可能获得更快发展的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部分控制权的转让,甚至在做出经营决策时,都要遭遇到资本方面的掣肘。

因此包括华为、老干妈、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在内的很多企业,实际上并不愿意通过上市售卖股份获得融资,仅凭借其自主造血能力,已足够支撑其业务的发展和获取利润。

也就是说,上市的背后,是对资金的需求。这一点不论是对大牌企业来说,还是对保千里、雅百特等籍籍无名者来说,都是相同的。如果企业为了追求速度而不愿等待IPO排队,或者不愿牺牲高估值去香港或美国市场上市,那么它对于资金的要求就是更多的钱、更快的钱,就不仅仅是需求,而是渴求。

一个对资金渴求的企业,或者是它背后的资本,在大多数的时候对于投资者都不会很友好。从百年前美国铁路公司的融资浪潮给欧洲投资者带来的巨额亏损,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狂欢给科技行业带来的多年沉迷,再到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和跨界并购大潮,都印证了这样的规律。

民间有句俗语“上赶着不叫买卖”,也有“财不入急门”的说法。在银行业中,“晴天送伞,雨天收伞”也已经成为一个无须多言的行事规则和鲜明的行业特征。那么为什么在二级市场中,投资者要急吼吼的去和一些渴求资金的企业和资本打交道呢?

投资者辛苦赚得、筹得的每一分钱,都值得一个更好的去处。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