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 unit
两会专题报道

投医疗“水很深”

文|本刊记者 何春梅 日期: 2011-08-02 浏览次数: 5171

  到汉能投资已经3个月了,朱凌宇还是会习惯性地说出“我们强生”之类的词。他不断地表达着歉意,“不好意思,我刚从强生医药过来不久。”

  根据汉能投资的规划,朱凌宇将重点负责汉能投资在医药领域的投融资和并购业务。

  从海外大型药企转战国内医药产业投资,“海归”朱凌宇毫不掩饰对产业前景的看好,“我以前负责执行西安杨森和强生在中国的商务拓展和战略并购业务,中国医药企业动辄就是40—60倍的P E,这还是没有专利保护的新药,一些有专利保护药的公司P E甚至超过了100倍。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像辉瑞、雅培这样的公司,P E也不到20倍。”

  不过,深耕国内市场的投资人们对医疗产业投资却“一言难尽”。

  “水很深。”一位知名投资人形容医疗产业;“基本上是墙外的人想进来,墙里的人想出去。”另一位投资人如此评价。

  “虽然中国医疗产业发展前景巨大,但怎么去切入,投资方向如何定,从哪儿开始做,都是问题。”朱凌宇说。

  随着“十二五”规划大力提升医药产业行业集中度的提出,以及境内外IPO持续稳定、跨国药企入境并购不断增加、新医药基金的不断涌现,而今,医疗行业投资的竞争正变得如火如荼。

  新医疗时代似乎已经来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贫血的产业现状,资本到底以何种方式介入,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益与尊重?

  IPO的诱惑

  资本逐利,且渴望安全。当前的医疗产业可谓正好对上了资本的胃口。

  一方面,从行业属性来讲,医疗健康行业归为“大消费”范畴,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导向将为医疗企业带来较大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医疗行业还脱离于经济周期之外,受经济走势波动影响较小,加上目前T M T、新能源等新兴行业面临较大泡沫威胁,投资医疗健康行业成了避险资金的重要选择。

  除了行业特性的吸引力,还有市场发展程度的诱惑力。

  在发达国家,医药工业产值占G D P产值已经达到10%—15%的水平,其增长速度也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

  近些年,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放缓,但国内医药行业的销售收入却已经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的增速,可谓是医药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未来十年之内,中国医药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会达到25%,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中科招商投资总监李新颜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说。

  当然,强大市场需求的基础,除了人口基数大以外,还有着“医院普遍爱开比较大的处方,用很贵的药”、“中国老百姓特别能忍,药价定得再高也会去买”等较难量化的因素。

  庞大的市场、高速增长的态势、巨大的获利空间,资本没有理由不介入。

  在医疗产业投资上已经获益颇丰的投资机构不少。其中包括高盛、弘毅投资、IDG等知名投资机构。案例包括弘毅投资先声药业、高盛投资海王星辰和深圳迈瑞、IDG投资三九健康网和桑迪亚等。

  自2009年的新医改开始,一系列旨在解决中国医疗领域的腐败、过度用药和医疗体系分配不平衡的措施开始推出,包括允许医生多点行医、取消外资占比限制等鼓励外资和民营介入医疗领域的举措。

  这在很大程度上再次激发了医疗产业的投资热情。

  按照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的数据,2006—2010年,医疗健康行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2010年披露104起VC/PE投资案例,投资金额达19.1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中国医疗行业目前存在众多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甚至10亿元以上的未上市企业,而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划,未来每年会有400—500家企业上市,医疗健康企业将有大量上市机会。”一位投资人表示。

  投中集团的统计显示,从行业分布来看,2010年IPO中国企业分布于19个行业,案例数量最多的四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IT及能源行业和医疗健康。创业板一周年的数据显示,医疗健康和TMT最受投资者关注。

  新药百倍估值

  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被风投们追得有点烦。前几年,他烦研发新药缺钱;现在,他烦风投们过于热情,哪家的钱都不敢要。

  在新药研发领域,贝达现在被视为经典投资案例。

  2002年,丁列明海外归来创立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开始对治疗肺癌的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埃克替尼进行研发。前两年,贝达遇到了资金上的瓶颈,四处寻求投资,结果国内投资机构们都藏了起来,倒是来自国外的礼来亚洲基金,牵手了贝达。

  “这家机构从2009年投资到现在,两年时间已经增值了4倍。”朱凌宇介绍说,现在的贝达,新药已经上市,很多大企业都在追着他们,想要收购贝达。“不差钱”的贝达当然不愿意被收购了。

  “估计贝达上市,P E能超过100倍。”朱凌宇相信中国会出现更多的“贝达”。

  在中国,目前很多药的定价都不够高。并不是因为中国的市场不够大,而是因为中国医药市场缺乏新产品。

  拿艾滋病来说,其在全球已经变成了慢性病。在美国,一个人即使得了艾滋病也不会死,而有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艾滋病死亡人数超过了1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全世界一共开发出了25种治疗艾滋病的药,但是中国只有9种。

  最近,有关人士表示,将有新的3000亿美元用于新药研发专项支持。拿浙江贝达来说,其新药的大部分研发经费都是国家给的,私人经费只占比较小的比例。

  “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包括疫苗也好,在国内都有非常大的市场。国家最新公布的基本药物目录,对非专利保护药在价格上有很大的限制。”朱凌宇说,政府的市场调控有利于新药、专利药的市场保护,“这些项目可以挑战大公司的专利,因为很多大公司不愿把新药投入市场。”

  多在“玩概念”

  事实上,和朱凌宇在新药研发上的关注相比,国内大多数投资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等领域上。

  因为大多数投资人都认为,新药研发领域“不能碰”。

  新药上市,过程相当漫长。要数年临床前的研究,随后又是数年的临床试验。成功之后,还得有相应的生产场地,并通过GMP认证,才能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生产批文。

一套流程走下来,需要10—15年时间。在国内,投入上亿元做研发,是很平常的事。但一个新药的开发,成功率仅为1/5000甚至是1/10000。

  江苏高投董事长徐锦荣告诉《英才》记者,“生物制药领域我们的技术环境还很落后,项目一般都是海归在做,很不容易成功。”

  戈壁投资合伙人徐晨甚至认为,一个新药的成功和买彩票的概率相当。“现在医药没人敢碰。一方面药检的流程特别不透明,除非是比较大的药厂,已经有好的药在卖了。一般情况下,新药是不是能研发成功,能不能通过药检,能不能进医保都是问题,这个环节太复杂了。”

  李新颜也认为,目前国内的生物制药,真正有原创成分的很少,大多是在“玩概念”。“生物行业周期长、失败率高,高投入却不一定高产出,一般的投资机构都输不起。”

  中国一向没有做新药的传统,一直以来,中国的主打市场是仿制药品。除了创新动力不足以外,还跟创新能力不强有关。

  其实,这并不只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难题。在过去的10—20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大的制药公司每年开发投入大概是5%—10%的投资,但他们的产出却是成反比的。

  如今,美国每年在新药领域的投入也在减少。很多的美国公司在找出路,诸如用研发外包。

  “新药开发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印度,但是现在有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回国了。如果这些人都回来,我觉得全球开发新药的重点将会慢慢移到中国这边来。”一位投资人表示。

  直到现在,勇敢的先行者们还是少数。想要成为先驱,又担心成为先烈,碰还是不碰,怎么碰?都是问题。

  这些年,VC、PE们更为集中关注的细分领域是医疗服务、医疗流通以及医疗器械等。

  徐晨认为,和生物制药等新药开发相比,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的市场化程度更大一些,其开发的周期也更短一些,成功率相对较高。

  另外,在朱凌宇看来,这些领域的投资更适合国内投资人的价值评估标准,因为这些子行业的风险评估标准还是以现金流为主,包括在创业板上市。相对而言,研发性企业和新药企业在这个标准下就不太有利了。

  如今,大量发展的国内外医院和医疗机构大都用的是海外的医疗器械,包括人们熟知的西门子、G E等大的医疗设备巨头。但在中国,因为有着制造业的优势,加上劳工成本较低,医疗器械的毛利率又高,即使是做中低端的医疗器械,在有些投资人看来,性价比也是非常高的。

  不过,也有投资人表示,医疗服务机构在扩张中同样困难不少。由于我国的医疗卫生监管体制,医疗服务机构在拿到牌照以后每进入一个地区都需要独立审批,且每一个牌照在增加一项营业范围和医疗服务范围的时候,也需要审批。

  这种层层的审批制度极大地延缓了正常的医疗机构成长速度,加上民营医疗机构还难以拿到比较高端的医疗设备等问题,导致这个行业很难规模化。

  “我们看这个行业已经有4年了,还是看不懂。到现在还在看,但是一个项目都没有投。”不是每个机构都真的已经用上了真金白银,像戈壁投资一样仍在观望的投资机构其实不在少数。

  并购者赢

  显然,仅仅寄希望于中小公司的“小打小闹”、投资机构们的“欲说还休”,无法真正满足国人巨大的医疗健康需求。

  今年5月,由商务部牵头制订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出台,规划将目标定为,未来5年内,培养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医疗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的85%以上。

  这意味着医药流通企业的整合并购将在未来五年内前所未有地激烈。

  上海医药(601607.SH)就是其中的一个积极分子。前段时间,经过一系列并购整合之后的上海医药赴港上市了。在上海医药赴香港上市之前,上海医药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整合,包括收购中信医药、广州中山医药、福建省医药、北京上药、爱心伟业医药等。

  其招股说明显示,专业投资机构包括淡马锡及中银投资,分别购入价值5000万美元股份,这也是今年以来医疗健康行业金额最大的一笔投资。

  事实上,在一级市场,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一直是人们追捧的对象。包括海普瑞(002399.SZ)、科伦药业(002422.SZ)、誉衡药业(002437.SZ)、乐普医疗(300003.SZ)等,都募集了超过10亿元的资金。

  有研究认为,手握重金的上市公司大多为所在领域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很强烈,以兼并、购买、合作或自建等多种形式来拓展产品线和扩大经营规模,并购和整合产业链的动能十足。

  2010年我国医药市场共完成41起并购交易,同比增长高达310%,其中披露金额的36起并购案例涉及金额达7.28亿美元,同比增长达336.3%,不论并购案例数量还是并购金额都创了新的历史纪录。

  而在经历了去年的并购狂潮后,医药业的并购消息仍层出不穷。对于未来并购趋势,ChinaVenture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认为,国药控股、上海医药等全国性医药集团近两年已进行了较为频繁的并购活动,未来区域性医药集团将成为并购的主导者。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1.3万余家药品批发企业,近3700家连锁药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目前全国最大的前3家企业销售额只占同期医药商业市场销售总额的20%左右。

  未来并购整合的空间巨大。

版权声明:未经《英才》杂志书面许可,对于《英才》杂志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北大商业评论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向《英才》杂志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杂志订阅
  • 官方微信
  • 头条号
  • 订12期《英才》
  • 8折优惠价为192元
  • 订阅热线:010-65545299
  • 点击订阅杂志
新闻快讯
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了《对话》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系列之“栋梁之材”主持人:陈伟鸿   特邀嘉宾: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对话》中国这十年产业坐标,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中国强度”的代言人,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请您...
未来投资聚焦经济发展新动能# 7个小时连播互动,16位嘉宾热点分享,11月2日,嘉实基金举办的“新发展 新动能——‘积极·机遇’秋季投资策略会”,给投资者奉上了一场把脉风向、洞见机遇的思想盛会,全程干货满满,金句频出,吸引了超*万人次在线观看。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等重磅嘉宾,联合嘉实基金...
9月29日,TCL中环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数据显示TCL中环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3-50.7亿元,同比增长78.53%-83.60%,其中第三季实现归母净利润20.1-21.5亿元,同比增长57.06%-67.98%。2022年业绩延续高增长态势,核心财务指标增幅明显。       业绩快速增长的背后是TCL中环双赛道的制造...
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产仪式于广州市黄埔区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广州市市长郭永航,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郑人豪,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边立明,广州市委常委、黄埔区委书记陈杰,广东省工信厅总工程师董业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TCL华星CEO金旴植,TCL华星COO赵军,以及股东...
9月26日,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与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暨海德学校TCL公益智慧教室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顺利举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TCL科技集团副总裁、深圳市TCL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魏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校长,海德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韩晓宏,南山区教育科学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