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领导人近期相继就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表态,暗示中国汇率改革已经得到认可。而不久前央行调整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幅度,标志着中国的汇改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多位中外学者强调,当前中国正面临着汇改的绝佳时机,中国应抓住机遇,加快改革步伐,良机不可错失。
不过,尽管汇改春风扑面而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却不敢掉以轻心,此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冬天仍然寒意未消。
汇率波幅调整
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从过去的5‰调整至1%。
这一决定被看作汇改实施的重要举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 M F )总裁拉加德对此表示赞同。她表示,这是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的重要一步。
尽管早在2010年6月,二次汇改就曾被提出。但是2010—2011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扶摇直上的态势不减,致使汇改难以起步。从去年四季度起,人民币放缓了升值的步伐,汇率双向波动渐成常态,这终于使汇改破冰点显现。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评论道:“大好事。人民币汇率基本接近均衡,贸易及经常账户持续下降,外汇占款开始下降,汇率改革得以再推进。”
近期贸易账结构发生的转变,也是汇率趋稳的一大诱因。海关总署统计的对外贸易数据(图1)显示,今年1月,我国保持着272.78亿美元的顺差。但2月的情况却急转直下,314.83亿美元的逆差可谓大出各方所料,而3月顺差重现,为53.47亿美元。
外贸数据如此巨大的反复,是2005年我国实行汇率改革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2月更是创下了10年以来最大的单月贸易逆差。
分析人士称,我国贸易结构的这次扭转,也佐证了人民币汇率将由单边上扬转向双边浮动这一趋势。
汇改的时间窗口
从客观条件来看,平稳的市场环境、充足的外汇储备、弱化的升值压力,都给汇改提供了绝佳时机。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前不久召开第一季度例会上就表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经济增长平稳,物价有所回落。欧债危机有所缓解,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宏观经济的内外部总体向好,给汇改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亦指出,作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我国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和金融危机的波及。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将近3.2万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被诟病已久的巨额外汇储备,可能在将来的汇改中得到一次救赎机会。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减轻,也为汇改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
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 F)中国部主任埃斯瓦·普拉萨德不久前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称,与其他新兴市场一样,因欧债危机而导致资金追求安全性,中国的资本流入也已减少,致使去年下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净积累额几乎为零。所有迹象都表明,市场预期人民币明年不会或基本不会升值,这一预期不大可能因为中国采取更灵活的汇率机制而发生明显转变。
“现在正是中国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建设更灵活的汇率机制的绝好时机。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贸易顺差再现或者资本重新流入、使人民币恢复升值之前出手。上述有利于中国实施汇改的条件可能不会持续太久。”埃斯瓦·普拉萨德说。
对于进行汇改的紧迫性,银河期货宏观分析师柳瑾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对《英才》记者表示,美欧经济复苏存在隐忧,加之不确定因素较多,汇改进行面临的时间窗口较短。
不过,中信银行国际金融研究员刘维明持不同看法。他表示,充足的外汇储备,不断壮大的金融市场,以及人民币互换协议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蓄势待发,都将促使大趋势长期利好汇改,不存在时间窗口短暂的问题。
倒逼风险对冲工具
尽管汇改迎来了成熟时机,但是其对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却不能忽视。多位分析师均表示,汇改尤其给出口型中小企业带来挑战。
尽管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今年4月16日刊文称,我国实行多年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企业和个人可自主保留外汇收入。但是,多年来外汇投资渠道的缺乏,专业人才的空白,很可能使企业无法马上掌握对冲工具的使用,从而导致难以抵御外汇风险。
亚汇首席分析师柳英杰表示,汇改的实施,势必带动整个金融市场的活力,更是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重要一步。但汇改也可能带来隐忧。
“汇率波动会挤压江浙地区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利润。资金链不足以涵盖利润空缺的企业,则可能面临倒闭的困境。”柳英杰说。
刘维明进而指出,一旦企业受冲击明显,那么民生问题将会显现。因此,在推行汇改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既把握住难得的时机,又保证稳健的推进,是此次汇改面临的一大关键问题。
因此,企业在汇改中如何避险,成为汇改这盘棋局的重中之重。柳英杰表示,汇改实施将减轻央行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为维持汇率稳定而面临的高成本压力,但如果企业在闭塞的外汇市场中寻求不到对存量外汇进行保值、升值的操作可能,转而向境外市场,那么,央行在跨境监管上又将面对更大的监管压力,最终可能顾此失彼。
对此,柳瑾表示,汇改引发的风险有可能会倒逼商业银行开发对冲工具、外汇理财产品,以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可能性。这样,因为避险工具选择面小而对企业带来利空的心理影响,就将有可能得到缓和。
“机构在风险对冲工具的开发,外汇监管制度的放宽上也同样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柳英杰说。